盜汗應與哪些疾病做鑒別
時間:2014-12-19來源:求醫網
自汗是指在醒覺狀態下的出汗,而盜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后即止。盜汗與自汗也可同時存在。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證。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汗出。盜汗應與哪些疾病做鑒別是我們很多盜汗病人想了解的。
盜汗是入睡中汗出、醒后汗止的一種癥狀。夜間盜汗的原因而夜間盜汗的原因很多,除與睡眠環境空氣流通狀況、寢具透氣與否有關外,有些疾病如結核病、心內膜炎或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等,都可能出現夜間盜汗的情況;此外,內分泌失調,如有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以及有情緒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也都可能在夜間大量流汗。
以下介紹盜汗應與哪些疾病做鑒別:
有些人認為,盜汗是體虛的表現,只要多吃一些“補”的東西就可以了。但盜汗的背后有時可能伴發某些疾病,如不及時檢查明確病因,就會延誤治療。
1、甲亢:由于甲狀腺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甲狀腺素,代謝率增高,表現為神經興奮性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可出現怕熱、多汗,也有夜間盜汗者。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謝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3、結核:盜汗是結核病中毒癥狀之一,是由于結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結果。
4、腫瘤:盜汗也是腫瘤病人的常見癥狀之一。
此外,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征、低血糖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心內膜炎等疾病以及術后體虛、精神緊張、心理壓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盜汗。但大部分盜汗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致。
以上就是關于盜汗應與哪些疾病做鑒別的詳細介紹,中醫認為,盜汗多由于陰虛火旺、迫汗外泄或氣陰兩虛、不能收斂固攝汗液而引起,若日久不愈,則更加耗傷氣陰而危害身體健康;“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易耗傷心陰。所以,盜汗者應積極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盜汗應與哪些疾病做鑒別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