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脊柱并發癥都有些什么?
時間:2015-03-10來源:求醫網
一、異位骨化
截癱病人異位骨化(hetcrotopic ossification) 屬于神經源性,好發于髖關節前方,發生率為16%-30%。開始表現為軟組織炎性反應,肢體腫脹,局部發熱;幾天后在腫脹區摸到堅實腫塊,關節被動活動逐漸減少,血堿性磷酸酶升高。
1-2 周時X線片常無表現,以后則腫塊越來越硬,甚至關節外性僵直,X線片顯出骨化塊。痙攣性截癱病人,強烈被動活動下肢,撕傷軟組織可能是誘因之一。
二、創傷性脊髓空洞癥
脊髓損傷后脊髓損傷節段囊腔向上和(或)向下擴大,成為脊髓空洞癥,少數發生于脊髓損傷后1年之內,為亞急型,多數發生在1年之后。Hida 等報道14例創傷后脊髓空洞癥,自傷后至出現癥狀為3-33年,平均14年。
創傷性脊髓空洞癥(Post-Traumatic syringo-myelia)形成之原因尚不淸楚,可能并不是脊髓空洞癥內壓的機械性壓迫擴張,而更可能是營養性、循環性或自身免疫改變所致。
在完全截癱,空洞向尾端發展,常無特殊癥狀,但在痙攣性截癱,由于脊髓灰質為空洞壓迫所破壞,??勺優槌诰徯越匕c,向上發展的空洞引起的癥狀是劇烈疼痛,在頸胸交界處者,向上發展引起上肢劇痛及肌力減弱,在不全截癱,向下向上發展均引起疼痛與肌力減弱,直至空洞發展停止,則疼痛緩解。
MRI檢查可明確診斷,脊髓空洞在乃加權成像為低信號,丁2加權成像高信號,不空洞長度達數椎節至十數椎節之上。
無癥狀的脊髓空洞,無需治療,對有癥狀發展中的脊髓空洞,適于行外科治療,有多種方法,但以蛛網膜下腔為優選。
三、痙攣
脊髓損傷,由于脊髓休克,初期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以后根據病變部位和損害程度不同可相繼移行為痙攣性癱瘓或持續為弛緩性癱瘓。一般在頸、胸髓損傷時表現為痙攣性癱,腰骶髓損傷表現為弛緩性癱者居高,偶爾也有并發攣縮的。
脊髓損傷病人中脊髓錐體束受損,受損部位以下的運動出現痙攣性癱瘓。痙攣性癱瘓即可出現于完全性癱瘓,也可出現于不全癱,只不過在不全癱中多見。
查看更多關于脊髓脊柱并發癥都有些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