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有哪些癥狀
時間:2015-03-12來源:求醫(yī)網(wǎng)
一、前列腺癌常見癥狀
尿流中斷、前列腺硬結、急性尿潴留、血尿伴排尿不暢、尿后滴瀝
二、前列腺癌癥狀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腫瘤局限大多數(shù)前列腺癌病人無明顯癥狀,常在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術標本中發(fā)現(xiàn)。
隨著腫瘤不斷發(fā)展,前列腺癌將會出現(xiàn)多種不同癥狀,主要有3方面的表現(xiàn):
1.阻塞癥狀 可以有排尿困難、尿潴留、疼痛、血尿或尿失禁。
2.局部浸潤性癥狀 膀胱直腸間隙常被最先累及,這個間隙內包括前列腺、精囊、輸精管、輸尿管下端等臟器結構,如腫瘤侵犯并壓迫輸精管會引起患者腰痛以及患者側睪丸疼痛,部分患者還訴說射精疼。
3.其他轉移癥狀 前列腺癌容易發(fā)生骨轉移,開始可無病狀,也有因骨轉移引起神經(jīng)壓迫或病理骨折就醫(yī)時始發(fā)現(xiàn)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98%為腺癌,2%左右為鱗癌。75%起源于外周帶,20%起源于移行帶,5%起源于中央帶。前列腺癌分期如下:
T1:T1a臨床陰性,TUR標本癌占總體積5%以下;T1b臨床陰性,TUR標本癌占總體積5%以上;T1c臨床陰性,PSA>4μg/L,活檢證實癌。
T2:T2a局限于2葉;T2b局限于2葉。
T3:T3a穿破包腔;T3b侵犯精囊。
T4:侵犯周圍組織。
N:N0淋巴結無轉移;N1盆淋巴結轉移;N2遠處淋巴結轉移。
M:M0遠處未見轉移;M1遠處器官轉移。
前列腺癌根據(jù)腺體分化、多形性、核異常分級,現(xiàn)常用Gleason分級,將癌細胞分化分為主要和次要兩個級,每個級分1~5分。兩個級的分數(shù)相加,總分2~4分屬分化良好癌、5~7分屬中等分化癌、8~10為分化不良癌。
前列腺癌大多數(shù)為雄激素依賴型,其發(fā)生和發(fā)展與雄激素關系密切,非激素依賴型僅占少數(shù)。前列腺癌可經(jīng)局部、淋巴和血行擴散、血行轉移以脊柱、骨盆最為多見。
三、前列腺癌診斷標準
1.早期無癥狀,體檢時可發(fā)現(xiàn)前列腺硬結,質硬如石,表面不平。
2.晚期出現(xiàn)前列腺肥大的癥狀,如尿頻、尿痛、尿流變細、排尿困難等,可能與同時伴有前列腺肥大有關。但此時行直腸指檢可發(fā)現(xiàn)腺體質硬而與周圍組織固定,活動性差,對臨床診斷非常重要。也可出現(xiàn)轉移癥狀如腰背部疼痛、血尿、伴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
3.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清測定患者血清PSA水平可增高,游離PSA與總PSA的比值降低;有轉移時血清酸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二者合并檢查診斷符合率較高。
4.B超檢查前列腺內低回聲結節(jié),但須與炎癥或結石相鑒別。
5.核素骨掃描較X線拍片常能早期顯示轉移病灶。
6.CT或MRI檢查可顯示前列腺形態(tài)改變、腫瘤及轉移。
7.前列腺穿刺活檢,可作為確診前列腺癌的方法。未能穿刺取出腫瘤組織不能否定診斷。
四、前列腺癌分類
?1、前列腺潛伏癌
是指在生前沒有前列腺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在死后尸檢中由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的原發(fā)于前列腺的腺癌。潛伏癌可發(fā)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區(qū)和外周區(qū)多見,且常為分化好的腺癌。其發(fā)病率國外報道為18%~50%,國內報道約為34%。統(tǒng)計學研究表明,前列腺潛伏癌的發(fā)病可能與環(huán)境及遺傳因素有關。
2、前列腺偶發(fā)癌
臨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為主要癥狀,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組織中,組織學檢查發(fā)現(xiàn)前列腺癌。其組織學表現(xiàn)為分化較好的腺癌,以管狀腺癌和篩網(wǎng)狀腺癌為主,少數(shù)為低分化腺癌,在國外前列腺偶發(fā)癌的發(fā)病率為10%~30%。國內發(fā)病率有報道為5%左右。
3、前列腺隱匿癌
患者無前列腺疾病的癥狀體征,但在淋巴結活檢或骨穿的標本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前列腺癌。并可再經(jīng)過前列腺穿刺活檢得到進一步證實。這類患者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檢組織做PSA和(或)PAP免疫組化染色均為陽性。
4、前列腺臨床癌
臨床檢查(指診、超聲、CT或磁共振等)診斷為前列腺癌,并可經(jīng)過活檢證實。也可通過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來協(xié)助診斷。多數(shù)患者肛門指診可摸到前列腺結節(jié),超聲檢查提示前列腺結節(jié)外形不規(guī)整,回聲不均勻且回聲偏低。
查看更多關于前列腺癌有哪些癥狀的相關常識>>
腫瘤科疾病
- 多發(fā)性骨髓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軟組織肉瘤
- 腫瘤與疼痛
- 肺癌
- 食管癌
- 食管良性病變
- 淋巴瘤
- 胃癌
- 結腸癌
- 腫瘤與疼痛
- 軟組織肉瘤
- 直腸癌
- 腫瘤疾病
- 肺癌
- 甲狀腺癌
- 食管癌
- 縱隔腫瘤
- 垂體腺瘤
- 脊髓腫瘤
- 顱內腫瘤
- 泌尿系腫瘤疾病
- 軟組織肉瘤
- 胸主動脈瘤
- 乳腺癌
- 乳腺纖維腺瘤
- 肝癌
- 肝血管瘤
- 胰腺癌
- 婦科腫瘤
- 小兒血液腫瘤
- 小兒腫瘤
- 小兒骨腫瘤
- 眼眶病眼腫瘤
- 骨腫瘤
- 脊柱腫瘤
- 鼻咽癌
- 口腔頜面腫瘤
- 皮膚腫瘤
- 腎癌
- 前列腺癌
- 膀胱癌
- 黑色素瘤
- 間質瘤
- 宮頸癌
- 骨癌
- 膠質瘤
- 腦動脈瘤
- 聽神經(jīng)瘤
- 垂體瘤
- 顱咽管瘤
- 腦瘤
- 子宮癌
- 淋巴癌
- 卵巢癌
- 血管瘤
- 脂肪瘤
- 胰腺腫瘤
- 陰莖癌
- 賁門癌
- 腦膠質瘤
- 脂肪肉瘤
- 肺腺癌
- 肉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舌癌
- 錯構瘤
- 骨瘤
- 軟骨瘤
- 甲狀腺腺瘤
- 骨巨細胞瘤
- 軟纖維瘤
- 神經(jīng)膠質瘤
- 頸部血管瘤
- 軟組織腫瘤
- 外陰腫瘤
- 非骨化性纖維瘤
- 殘胃癌
- 早期乳腺癌
- 輸尿管腫瘤
- 漿細胞瘤
- 食管平滑肌瘤
- 中耳癌
- 小腸腫瘤
- 膽囊腫瘤
- 骨髓瘤
- 骨樣骨瘤
- 皮膚纖維瘤
- 霍奇金淋巴瘤
- 蔓狀血管瘤
- 小兒血管瘤
- 腦垂體腺瘤
- 腎盂癌
- 睪丸腫瘤
- 胸腺癌
- 炎性乳腺癌
- 鼻血管瘤
- 腸癌
- 腸腫瘤
- 唇癌
- 大腸癌
- 膽管癌
- 膽脂瘤
- 腹部腫塊
- 睪丸癌
- 結直腸癌
- 口腔癌
- 淋巴管瘤
- 鱗狀細胞癌
- 毛囊瘤
- 腦血管瘤
- 尿道癌
- 氣管腫瘤
- 上頜竇癌
- 腎錯構瘤
- 腎腫瘤
- 嗜鉻細胞瘤
- 外陰癌
- 外陰浸潤性鱗癌
- 外陰平滑肌肉瘤
- 外陰乳頭狀瘤
- 外陰脂肪瘤
- 胃平滑肌瘤
- 纖維肉瘤
- 心臟內粘液瘤
- 星形細胞瘤
- 胸腺瘤
- 胸腺囊腫
- 牙齦癌
- 牙齦瘤
- 眼部腫瘤
- 胰腺囊腫
- 陰道癌
- 尤文氏肉瘤
- 原位癌
- 粘液表皮樣癌
- 蛛網(wǎng)膜囊腫
- 胃腸道癌
- 胃惡性淋巴瘤
- 胃畸胎瘤
- 腸系膜動脈瘤
- 腸系膜囊腫
- 腸系膜腫瘤
- 腸血管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