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19來源:求醫網
治療尿路感染要依據某些重要的臨床藥理學原理,合理應用抗生素。淺表黏膜感染如膀胱炎,尿路抗生素易達到有效濃度,即易治愈,血藥濃度相對不那么重要。因此,青霉素不能用于尿路以外的大腸埃希桿菌和變形桿菌感染,而對由這些細菌引起的膀胱炎有效。同樣,四環素在尿路可達有效抗菌濃度,在血清及組織中卻不能,可用于治療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包括深部組織感染,腎臟、前列腺感染,同樣感染的部位也需要有效的藥物濃度。另外,有效血藥濃度亦有益,主張用殺菌劑效果較抑菌劑好或兩藥聯用,而不主張單個藥物治療。這些看法是否正確仍無定論,但在研究腎盂腎炎的實驗模型中證實,立即減少腎內濃度與迅速得到有效抗菌治療,對預防腎盂瘢痕形成同樣重要,應特別的重視。
治療尿路感染的目的是預防或治療全身敗血癥,減輕癥狀,清除被隔離的感染灶,消除來自腸道及陰道菌群的尿路病原體,預防長期并發癥,并應做到費用最低,副作用最少,耐藥菌群產生的可能性最小。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不同的尿路感染可獲得達到上述目的較好效果。常見尿路感染的治療如下:
1.妊娠期的尿路感染:孕婦中常規篩選無癥狀性菌尿檢查,是必須對無癥狀性菌尿予以控制,以免影響母親及胎兒的發育。孕婦無癥狀性菌尿或無癥狀性下尿路感染(排尿困難、尿頻、類似經產婦的非妊娠婦女的急性無并發癥性膀胱炎)的治療,與非妊娠期相同。短程療法,單劑量療法與3天療法兩者對孕婦的尿路感染均有效,但我們仍選擇3天療法。與非妊娠婦女相比,妊娠期尿路感染治療有兩個不同點:用藥必須安全、副作用少,這使選藥范圍大大受限;妊娠期預防治療必須密切隨診。
磺胺、呋喃妥因、氨芐西林、頭孢氨芐在妊娠早期相對安全;足月時禁用磺胺類藥物,因該類藥物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動物試驗證實甲氧芐啶(TMP)用量大時對胎兒有毒性作用,盡管已成功地用于人類妊娠期,且并未發現毒性作用或致畸作用,但甲氧芐啶(TMP)常禁用;喹諾酮可能遏制胎兒軟骨的發育也禁用;妊娠期尿路感染,我們選用呋喃妥因、氨芐西林或頭孢氨芐,這些藥物已廣泛用于妊娠期無癥狀或癥狀輕的尿路感染。癥狀明顯的妊娠期腎盂腎炎,應住院胃腸外給藥,并予以正規的監護,β-內酰胺酶(如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和(或)氨基苷類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Netilmine)等是治療的基本藥物。有效地預防妊娠期尿路感染(包括腎盂腎炎)的措施有:妊娠期性交后預防性服呋喃妥因、頭孢氨芐、氨芐西林;或者不論性交與否,睡前服以上藥物。妊娠期需要預防用藥的患者包括:妊娠期腎盂腎炎、妊娠期菌尿經治療后復發、妊娠前有復發性尿路感染史。妊娠期除需要強化治療外,還要預防性用藥。
2.男性尿路感染:50歲以下的男性尿路感染很少見,但無泌尿系異常時的尿感,常可發生于彩虹戀者、性伴侶帶有尿路致病菌或AIDS患者(CD4細胞<200/mm3),治療應選擇甲氧芐啶(TMP)或喹諾酮類10~14天作為標準方案,只在不能耐受或由罕見的致病菌引起時才改用其他藥物。而短程療法絕不能用于這些患者。
3.兒童尿路感染的治療:兒童急性腎盂腎炎的治療與成人相似,無藥敏結果時予以廣譜抗生素,取得藥敏結果后,根據藥敏選用毒性最小的窄譜抗生素。胃腸外給藥至體溫正常后24~48h,再口服用藥1~3個月,療程完成后1周內復查尿培養,第2年還應經常復查。兒童急性尿路感染,盡管短程療法有效,但仍宜用7~14天的傳統療程。青春期女孩子可能是個例外,因其對短程療法的合作性增加了,喹諾酮類可影響軟骨的發育,故禁用。兒童復發性尿路感染,尤其是在腎內有瘢痕存在或可見的VUR時,可選用以下藥物長期預防: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SMZ-TMP)[每次2mg/kg或復方TMP 2次/d,其中含磺胺甲噁唑(SMZ)每次10mg/kg]、呋喃妥因[2mg/(kg·d)單劑量]或扁桃酸烏洛托品[50mg/(kg·d),分3次]。磺胺耐藥,療效不佳,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SMZ-TMP)和結晶呋喃妥因療效尤佳。就保護腎功能而言,VUR的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相比,未發現外科治療有明顯的優勢,盡管外科技術日益完善,但仍有瘢痕增大,腎臟腫大。因此,現主張延長抗菌療程,密切觀察,盡量防止瘢痕增大。外科治療僅限于經2~4年的藥物治療失敗的兒童。
查看更多關于尿路感染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