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19來源:求醫(yī)網(wǎng)
一、分型施治
1、感冒中藥方1-風邪外感,營衛(wèi)不和
【癥狀】發(fā)熱惡寒,有汗不解,口渴不欲飲,苔薄白,脈浮小數(shù)。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辛溫解表
【方藥】川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4.5克,茯苓9克,鮮藿佩各3克,白叩殼3克,鮮荷梗1支
【用法】水煎服。
【按語】感受風邪,營衛(wèi)不和,故見發(fā)熱惡寒有汗不解,以桂枝湯加芳宣之品,祛風辟穢,調(diào)和營衛(wèi),故熱退,風邪得解。
2、感冒中藥方2-風熱感冒
【癥狀】發(fā)熱,微咳,咽紅,小便黃,脈浮數(shù),舌赤無苔。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桑葉6克,菊花6克,牛蒡子6克,連翹6克,桔梗4.5克,蘆根15克,僵蠶6克,竹葉6克,生甘草3克,香豆豉9克,薄荷2.4克,蔥白3寸6克,
【用法】薄荷、蔥白后下,余藥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語】肺為嬌臟,清虛而處高位,選方多宜輕清,不宜重濁,這就是治“上焦如羽,非清不舉”的道理。此屬風熱感冒,故用桑菊飲和蔥豉清涼透表,宣肺化痰。
3、感冒中藥方3-感冒夾濕
【癥狀】感冒兩周,發(fā)燒,鼻塞流涕,咳嗽,咽癢且痛,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色淡太白黃膩,脈浮微數(shù)。
【治法】祛濕解表
【方藥】蘇葉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殼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陳皮3克,炒萊菔子4.5克,薄荷3克,荊芥3克,甘草1.5克,蔥白3寸
【用法】一劑兩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
【按語】《內(nèi)經(jīng)》云:“從外之內(nèi)而盛于內(nèi)者,先治其內(nèi)而后調(diào)其內(nèi)。”此屬感冒夾濕,治療先宜疏解,繼用和脾消滯,清利濕熱。
4、感冒中藥方4-濕濁中阻,腸胃氣滯
【癥狀】寒重熱輕,頭脹身痛,胸悶不咳,舌苔白膩如積粉,脈象沉滑,二便俱少。
【治法】祛表里之濕
【方藥】蒼術4.5克,藿香6克,一厚樸4.5克,半夏6克,陳皮4.5克,菖蒲2.4克,大腹皮子9克,枳殼6克,生姜2片。
【用法】水煎服。
【按語】此感冒為濕邪侵于表里之證。濕邪束于肌表,衛(wèi)陽內(nèi)郁失于敷布及溫煦于外,則惡寒重而發(fā)熱輕,頭脹身痛,濕濁中阻,氣機失調(diào),則胸悶,脈沉滑,舌苔白膩如積粉均屬濕濁內(nèi)蘊之象。故治以蒼術、半夏運脾燥濕,藿香芳香化濁,厚樸、枳殼、陳皮行氣寬中,以助濕邪之化除,更配生姜外達以逐在表里之濕邪。防濕郁化熱,入黃苓、赤苓以清熱滲濕。表里之濕解除則癥自愈。
二、針灸治療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jīng)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濕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余穴用瀉法。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wèi)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里,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jīng)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jīng)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
查看更多關于感冒的中醫(y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