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痹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一、濕痹中醫療法
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宜用通絡開痹片。
秦景明《癥因脈治》提出濕痹之治,“發汗,羌活除濕湯;胸滿悶,茯苓湯;風濕,蒼防二妙湯;寒濕,術附湯;濕熱,蒼柏二妙丸。”或用除濕蠲痹湯,或用蒼術薏苡湯去桂心、麻黃;加白術、豬苓、澤瀉。參見痹證、著痹等條。
臨床常用的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羊肉700克,酒制稀薟草50克,白蘿卜 100克,花椒12粒,蔥結25克,生姜塊15克,味精1克,精鹽8克,胡椒面1克,紹酒20克。將酒蒸制的稀薟草洗凈,入砂鍋加水煎取計,去渣,羊肉、蘿卜洗凈,蘿卜切成塊,羊肉入沸水中煮幾分鐘,漂入清水中,撈起切成小條塊,姜、蔥洗凈。砂鍋置旺火上,加清水,用幾塊羊肉骨墊底,加羊肉煮沸后,揀去血泡,再放姜、蔥、花椒、紹酒,改用中火燒煮30分鐘,移至小火上,加人中藥汁、白蘿卜煨至熟軟,揀去姜、蔥、花椒。放精鹽、胡椒調好味即成。
本方散寒止痛,祛風除濕,適用于寒痹證,臨床主要癥狀為肢體關節疼痛較劇,活動尤甚痛有定處,遇寒痛增。
[方二]
石膏30克,桂枝10克,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先煎石膏、桂枝,取汁與粳米煮為粥。粥熟調入砂糖,稍煮即可,日分2次服。
本方清熱、祛風、利濕,適用于熱痹證,臨床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伸屈艱難,遇涼痛減,常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
[方三]
狗骨,白酒各適量。將狗骨浸于酒內,15日后可服。
本方益血脈、暖腰膝,適用于風濕痹證之腰腿疼。
[方四]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黃芪、桑寄生、桑枝若干。水煎服,日l劑,分2次服。
本方為安徽老一、中醫蔣立基經驗方,功能益氣固表,養血通絡,適用于痹證。
[方五]
忍冬藤、薏苡根各30克,桑寄生15克,黃柏12克,蒼術、白術、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2次服。
本方為老一、中醫邱一峰臨床驗方,功能清熱利濕,健脾柔肝,適用于熱痹證。
[方六]
木瓜15克,粳米100克,姜汁、蜂蜜各少許。木瓜研末與粳米煮作粥,臨熟調入姜汁、蜂蜜,可任意服食。
本方用治霍亂轉筋,濕痹腳氣等證。
[方七]
兩面針(人地金牛)9克、**1個。將兩面針與**同煮、蛋熟去皮,再煮片刻,飲湯食**。
本方適用于風濕骨痛。
[方八]
五加皮、當歸、牛膝各等分,紅曲、高粱面各適量。將五加皮洗刷去骨,與當歸、牛膝煎取汁,再加油、高粱釀酒,每次酌量飲1小蠱,日2次。
本方適用于風痹證,臨床主要癥狀為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便,苔白滑脈浮。
[方九]
黃豆60克。加水煎湯,飲服。
本方除濕祛風,適用于痹證。
[方十]
龜板、杜仲各適量。將兩味浸入白酒內,40天后可服用。
本方祛濕宜痹,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
[方十一]
牛肉250克,烏豆60克,制附片、蔥白各10克,生姜片6克,黃酒、精鹽各適量。將牛肉洗凈,切成小塊,烏豆洗凈,蔥洗凈,段節,再把牛肉塊、烏豆、附片、蔥白、鮮姜片、黃酒、精鹽共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置文火上煮燉,以牛肉爛熟為度。食肉豆、渴湯,兩次服完,常食之。
本方散寒止痛,適用于風寒濕痹。
[方十二]
生川烏頭5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蜂蜜適量。將川烏頭久煎3小時,生姜榨取汁,用川烏煎液加適量水煮粥,沸后調入生姜汁,臨熟再調入蜂蜜,日分2次服。
本方散寒止痛,祛風除濕,適用于風寒濕痹。
查看更多關于濕痹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