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0來源:求醫網
中醫治療內痔的方法可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兩大類。
一、內治法: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的病因、病變部位和不同年齡,體質進行治療。
1.風傷腸絡: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細生地10克,當歸尾10克,地榆10克,槐角10克,黃連10克,天花粉10克,升麻10克,枳殼10克,黃芩10克,荊芥10克,側柏炭10克,生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2.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方藥:五神湯加減。茯苓10克,金銀花20克,牛膝10克,車前子10克,地丁15克,黃芩10克,歸尾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服。
3.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方藥:活血散瘀湯加減。歸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黃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枳殼10克,瓜蔞仁10克,檳榔10克。每日1劑,水煎服,藥渣加水熏洗患部。
4.脾虛氣陷:
治法:健脾溫中,固脫止血。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術10克,生姜3片,大棗7枚,陳棕炭10克,旱蓮草10克,側柏炭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二、外治法:
1.熏洗療法:以五倍子湯或苦參湯,煎水,先熏后洗,冷則更換。
2.敷貼療法:將金黃膏或九華膏、黃連膏敷貼患處。
3.插入(枯痔釘)療法:
(1)藥理作用:枯痔釘插入肛管粘膜下層的痔靜脈叢及其間質中,引起一系列"刺激炎癥反應",繼有血栓形成,靜脈閉塞,間質纖維組織收縮,從而使痔核皺縮,達到治愈的目的。
(2)藥物組成:黃柏30克,枯砒、白及各5克,五倍子10克,米粉50克配制。
(3)操作方法:取側臥位,用硫抑貢酐消毒,吸引器將內痔吸出,或于肛周右前,右后,左中注入0.5%普魯卡因5~10毫升。肛門松弛后,使內痔充分暴露。用左手固定痔核下緣,右手持枯痔釘尾段,與肛管稍平行方向直接刺入,不要旋轉。插入深度一般為0.8~1.2厘米,不超過痔核直徑。插入釘的數目,如黃豆大小內痔,插入一二條,小指大小,插入三四條,中指大小,插入六七條,拇指大小者,插10條左右。總量不超過20條。插釘密度間距為 0.2厘米,插后剪去枯痔釘,讓其斷端突出約1毫米,術畢將內痔復位,于肛門內注入少量抗菌藥物。
(4)術后不良反應:低熱、惡寒、頭昏、惡心、腹脹、乏力、關節痛、暈厥、便血、肛門下墜、肛緣皮膚發炎、創面感染、尿急等。
4.枯痔硬化療法:將消痔靈注射液或復方訶子注射液注入痔粘膜下層之內、曲張靜脈之外,使痔核硬化萎縮。
5.結(纏)扎療法:用絲線或藥線結扎痔核根部,阻斷痔核的血流,造成缺血性壞死脫落。
6.套扎療法:利用特制的套扎器,或止血鉗,將具有較強彈性的膠圈或膠環套于內痔的基底部,從而阻斷痔的血運,使之產生缺血壞死脫落。
7.栓劑法:指肛門局部填塞栓劑,使藥物局部吸收,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由于直腸局部給藥直接作用于痔局部,發揮作用快且直接進入大循環而不經過肝臟解毒,這樣既減少了肝臟對藥物的破壞,又減少了藥物對肝臟的刺激。同時直腸直接給藥可避免胃酸和消化道酶對藥物的破壞,也避免了藥物對胃粘膜的刺激,因此栓劑在肛腸科應用正日趨廣泛。
8.枯痔療法:主要是采用枯痔散,涂于局部,使局部組織發生漸進性直接壞死。即壞死、脫落、遺留創面、再逐漸愈合。壞死的深度由用藥劑量與作用時間決定。
查看更多關于內痔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