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科之核醫學的放射性核素治療
時間:2014-12-25來源:求醫網
我們知道核醫學在醫學被廣泛運用在診斷與治療上,可是我們對核醫學科之核醫學的放射性核素治療是不了解的。體內法診斷是將開放型放射性核素引入體內,實現臟器、組織、病變的顯像和功能檢查的方法,又分為放射性核素顯像和非顯像檢查法即功能測定。
以下核醫學科之核醫學的放射性核素治療:
放射性核素治療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衰變過程中發射出來的射線(主要是β-射線)的輻射生物效應來遏制或破壞病變組織的一種治療方法。
一、治療原理
是通過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高度選擇性聚集在病變部位進行照射,受到大劑量照射的細胞因繁殖能力喪失、代謝紊亂、細胞衰老或死亡,從而遏制或破壞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
二、常用的方法有:
1、特異性內照射治療,如131I治療甲亢及甲狀腺轉移癌。
2、腔內治療,如32P-膠體胸腔內治療。
3、敷貼治療,如用90Sr敷貼器治療毛細血管瘤。
4、組織間插植治療,如用125I粒子植入治療前列腺癌。
5、其它治療,如用32P或90Y標記樹脂顆粒加工成玻璃微球直接灌注到腫瘤組織供血的動脈,或將放射性核素膠體直接注射于腫瘤組織。
近年來采用153Sm-EDTMP、188Re-HEDP、89SrCl2等放射性藥物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骨痛已取得滿意的療效,采用125I、103Pd和198Au等籽粒源組織間植入方法治療實體瘤新療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冠狀動脈狹窄血管成型術后進行放射性核素內照射治療預防冠脈再狹窄的方法國內已開始試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以上就是關于核醫學科之核醫學的放射性核素治療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其實,在治療方面,放射性核素的施用旨在治療疾病或者實現姑息性疼痛緩解。治療手段依賴于大劑量輻射暴露對于細胞的殺傷,而相比之下,對于診斷方面來說,則是要將暴露保持在可合理實現的低水平(ALARA原則)之上,以便減少造成腫瘤的機會。
查看更多關于核醫學科之核醫學的放射性核素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