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仍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貫徹"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強調整體觀念,內外兼治。辨證地處理好骨折治療中的復位、固定、練功活動和藥物治療的關系。盡可能做到骨折復位不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固定骨折而不妨礙肢體活動,因而可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增強新陳代謝,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齊頭并進。
(1)在復位上以閉合復位為主:亦有切開復位。"手法者,誠正骨之首務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亦強調手法復位的要求是及時、穩妥、準確、輕巧而不增加損傷,力爭一次手法完成。常用手法是:拔伸、旋轉、折頂、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縱壓。
(2)夾板固定:是治療骨折的一種重要手段,復位后固定起到主導作用和決定性作用。采用夾板固定,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晉代葛洪已采用竹片夾縛固定治療骨折,主張用柔軟的舊布包扎,以不松不緊為宜,既要固定患處,又不要妨礙血運。夾板固定是從肢體的生理功能出發,通過扎帶對夾板的約束力;固定墊對骨折斷端防止或矯正成角畸形和側方移位的效應力;充分利用肢體肌肉收縮活動時的內在動力,使肢體內部動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復到平衡。因此夾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固定,它是一種動力平衡,是以動制動,適應生理的要求,符合外固定的生物力學原理。
固定墊:利用它所產生的加壓或杠桿作用以維持骨折斷端在整復后的良好位置。但不可依賴固定墊對骨折段的擠壓作用來代替手法復位。否則將引起壓迫性潰瘍或肌肉缺血性壞死等不良后果。固定墊必須質軟,有一定的彈性,能維持一定形態,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吸水可散熱,對皮膚無刺激作用。固定墊的大小、厚度及硬度等均可影響它對軟組織產生的作用力。厚而太小、堅硬的固定墊,容易引起壓迫性潰瘍,并使夾板與肢體不能緊貼而固定不穩;薄而大的、柔軟的固定墊,又因作用力過小,不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根據骨折的類型、移位的情況,在適當部位安置固定墊,常用的有兩墊、三墊固定法。
扎帶:用1~2cm寬的布帶或繃帶折疊成扎帶3~4條,依次纏扎中間,遠端、近端,活結扎在前側或外側板上,扎帶的松緊度以包扎后能在夾板上下移動1cm為適宜。夾縛固定的包扎方法:①續增包扎法;②一次包扎法。
(3)藥物治療:內服和外用藥物是治療骨折的兩個重要方法。傷科學積累了不少秘方、驗方,都各有所長,但總是以"跌打損傷,皆瘀血在內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和"瘀去、新生、骨和"作為理論背景的。內服和外用藥物,對糾正因損傷而引起的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促進骨折的愈合均有良好作用。
①外用藥:
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的藥膏為主,如消瘀止痛膏、清營退腫膏、雙柏散、定痛膏、紫荊皮膏。
中期:以接骨續筋類藥膏為主,如接骨續筋膏。
后期:可用舒筋活絡類藥膏為主,如萬應膏、損傷風濕膏、伸筋散等。骨折后期,如折端在關節附近,為防止關節強直、筋脈拘攣、可用熏洗、傷藥水揉擦,配合練功活動,達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絡,迅速恢復功能的目的,常有熏洗方藥有骨傷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等洗劑外用。
②內服藥物:
早期:以活血化瘀,利氣止痛為主。內有復元活血湯酌加香附、馬鞭草、赤芍、琥珀之類,或蘇七散。
中期:用養血通絡,強筋壯骨藥物,以促進骨折愈合。可選用舒筋定痛散、四物湯、八珍湯之類酌加骨碎補、續斷、自然銅、血竭、桃仁、紅花、馬錢子之類。復方健骨片、傷科接骨片等對骨折的遲緩愈合有較好療效。
后期:以壯筋益髓、疏利關節為主,可因健步虎潛丸、六味地黃丸之類。
查看更多關于骨折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