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嬰幼兒腹瀉的偏方有哪些
時間:2015-04-29來源:求醫網
嬰幼兒腹瀉原因有兩個:一是消化不良,主要是飲食不當,喂養不合理。如暴飲暴食,或給矛高蛋白、高脂肪、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過多,過雜,以及生冷食物吃得過多等,致使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瀉:二是胃腸感染所致,如食物、喂奶用具被細菌或病毒污染,引起胃腸道炎癥,從而導致腹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治療嬰幼兒腹瀉的中醫偏方有哪些?
(1)鬼針草30~60g,煎湯后洗足,每日1~2次。用于嬰幼兒泄瀉。
(2)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細末。每次用1~3g,納臍中,外貼紙膏藥,每日1次。用于寒瀉虛證。
(3)吳茱萸30g,蒼術20g,丁香6g,胡椒30粒。用火焙干,研成干粉,混合均勻,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1.5~2g,陳醋或植物油調成糊狀,敷于臍部,外以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于脾虛或脾腎陽虛泄瀉。
(4)肉桂3g,細辛0.9g,干姜6g。上藥共研細末,加冷開水和勻,填于患兒臍部,每日換藥1次,連續填3~5日。用于風寒瀉。
(5)車前子9g,滑石粉6g,甘草3g,上藥共研細末。取藥末適量,填滿患兒臍孔,外以紗布蓋上,貼緊,每日換藥1次。用于濕熱瀉。
(6)葛根5g,黃連5g,黃芩10g,馬齒莧30g,木香6g,濃煎成100ml,每次10~30ml保留灌腸,每日2次。用于濕熱瀉。
(7)皮硝30g,肉桂粉5g,用蜜水調成膠狀,放在紗布上覆蓋腹部,每日1次。用于重癥泄瀉而引起的嚴重腹脹(中毒性腸麻痹)。
(8)生山梔搗爛如泥,加少許食鹽混勻,外貼勞宮穴,用紗布包扎固定,每隔12小時換藥1次。用于濕熱瀉。
(9)艾葉、白胡椒、豬苓、透骨草各15g,每日1劑,水煎15分鐘,待藥溫降至42℃左右,將雙足浸入藥液內,反復擦洗膝關節以下部位,并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止瀉、涌泉等穴位。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用于風寒瀉。
(10)單味中藥胡椒粉填臍,以填平肚臍為度,然后用傷濕止痛膏覆蓋固定,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風寒瀉。
溫馨提示:為保證嬰幼兒身體健康,減少腹瀉的發病率,我們應積極做好預防宣教工作。指導家長合理喂養,保證食物新鮮,做好食具的消毒。加強戶外活動,每日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早治療營養不良、佝僂病和腸道外感染疾病。勿濫用口服廣譜抗生素,避免腸道菌群紊亂以致霉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大量繁殖而導致腹瀉。
查看更多關于治療嬰幼兒腹瀉的偏方有哪些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