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痙攣癥癥狀分析
時間:2015-07-03來源:求醫網
40%的嬰兒痙攣癥可伴有部分性發作,以面部、上肢的運動性發作多見,可轉變為復雜部分性發作或繼發全身性發作,也可發生癲癇持續狀態。部分性發作可出現在嬰兒痙攣發作之前或與嬰兒痙攣癥同時并存,此時部分性發作頻繁,發作及EEG表現多樣,癲癇樣放電起源于頂、后顳、枕及中央區。也可在嬰兒痙攣癥發作終止后出現部分性發作,一般發作頻率低,形式固定,多為復雜部分性發作,容易繼發全身性發作,EEG癇樣放電多起源于額區。
嬰兒痙攣癥發作問期EEG的特征為高峰節律紊亂。典型的高峰節律紊亂表現為各腦區雜亂的極高波幅慢波與棘波組成的混合波型,兩側不對稱,不同步,棘波出現的部位及波幅變化毫無規律,或呈多灶性,棘波與慢波之間沒有固定的關系。高峰節律紊亂在睡眠期更明顯。正常睡眠波形如優秀波、睡眠紡錘、K-綜合波常消失。有研究顯示清醒時高峰節律紊亂的出現率為64%,NREM睡眠I期為86%,11期-Ⅳ期為99%。1歲以后高峰節律紊亂在清醒時逐漸減少,但睡眠中依然存在,深睡期高峰節律紊亂逐漸表現出周期樣發放的特點,且兩側不對稱可更加明顯。在成串的嬰兒痙攣癥發作時,高峰節律紊亂消失,EEG可表現為高波幅慢波或棘慢波爆發,和(或)廣泛性低電壓快波。有時可顯示為假性正常化,為持續10秒左右的低-中波幅快波或快慢混合波,貌似正常背景活動。
查看更多關于嬰兒痙攣癥癥狀分析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