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病的檢查診斷
時間:2015-07-17來源:求醫網
脊椎病能作的輔助檢查較多,臨床上用的最多、最普及的是脊椎X線平片。脊椎X線平片在臨床上有特殊的意義,它較普及,作常規檢查較cT、MRI價值高,有助于療效判定,明確病變的性質、范圍、程度及分型分期。除了脊椎X線平片之外,尚有許多特殊攝影,如體層攝影、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核磁共振(MRl)、脊髓造影術、其它作為功能檢測的腦血流圖、肌電圖、誘發電位等。
一、脊椎X線平
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1.脊椎側彎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2.脊椎側彎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3.脊椎側彎骨贅:椎體前后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4.脊椎側彎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5.脊椎側彎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后,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6.脊椎側彎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二、肌電圖檢查
脊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肌電圖是由于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癥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遏制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于體內少量乙酰膽堿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于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癥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三、脊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于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于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查看更多關于脊椎病的檢查診斷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