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影像診斷
時間:2015-07-23來源:求醫網
1.心電圖及心向量圖檢查
心電圖對心源性休克的診斷幫助頗大,典型者常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及其演變規律,必須指出,有20%~30%急性心肌梗死可無病理性Q波(無Q波心肌梗死),故應結合臨床表現和血清酶學及心肌肌鈣蛋白等有關檢查作出診斷,一般認為,心電圖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為80%左右,對估計病變部位,范圍和病情演變均有很大幫助,因此,凡遇不明原因的心源性休克,均應常規作心電圖檢查,以排除心肌梗死。
2.超聲心動圖和多普勒超聲檢查
無論M型或二維超聲心動圖常能發現心源性休克的心室壁運動幅度降低或呈矛盾運動,而未梗死區域的心肌常有代償性運動增強,當合并心室壁瘤,乳頭肌功能不全,腱索斷裂或心室間隔穿孔時,在實時下常有特征性超聲征象,此時脈沖多普勒或連續多普勒可檢出異常的湍流或紊流信號,對診斷室間隔穿孔和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頗有幫助,晚近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的應用,與二維超聲心動圖相結合,在實時下可檢出異常血流束,且能半定量估計室間隔穿孔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大小,對急性心肌梗死某些并發癥的診斷價值頗大,此外,通過超聲心動圖可無創測定心功能,對估價病情也有幫助。
3.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
心肌顯像心源性休克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物直接顯示心肌形態的技術,因使用的顯像劑不同有兩類心肌顯像方法:一類是能在正常心肌濃聚,反映有功能的心肌組織的放射性核素如131銫(131Cs),201鉈(201Tl)等,如局部心肌血流受損,心肌細胞壞死或瘢痕組織形成,則無吸收此類放射性核素的功能,病灶處表現為無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冷區”,故稱為“冷區顯像”,另一類剛巧相反,能被新鮮梗死的心肌組織所攝取,而正常心肌卻不顯影,如90mTc-焦磷酸鹽等,在病灶部位顯示放射性“熱區”,故稱“熱區顯像”,核素心肌顯像能直接顯示梗死區的部位,大小和形態,顯示病變較直觀,是心電圖和酶學等檢查的重要補充,此外,通過核素心血管造影和血池顯像,尚能對心功能狀態作出評價。
4.X線檢查
特別是計波攝影和選擇性心室造影,對心肌梗死的病情估計有一定幫助,緊急冠狀動脈造影不僅對確定心肌梗死相關冠脈病變有重要價值,也為溶栓療法,經皮冠脈球囊擴張術和冠脈搭橋術提供資料,此外,床邊X線胸片檢查也可發現有無肺充血,肺水腫征象,以評價心功能狀態,對鑒別診斷如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主動脈夾層和并發癥如肺炎的發現,也有一定幫助,近年來通過其他顯像技術,如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超高速CT(UFCT),磁共振和數字式減影心血管造影技術等,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并發癥以及與其他原因所致心源性休克的鑒別頗有幫助。
5.血流動力學監測
1970年研制成功頂端帶有氣囊的飄浮導管(Swan-Ganz導管),克服了經典右心導管術的主要限制,使插管術更簡便安全,且可在床邊進行監測,對診治心肌梗死并泵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起了一定作用,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現就有關問題簡述如下:
查看更多關于心源性休克的影像診斷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