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壞死的發病機制有什么
時間:2015-08-06來源:求醫網
臨床觀察及動物實驗研究表明,當骨壞死后,其病理變化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清除階段:即第一階段,表現為局部壞死的骨組織和骨髓內細胞,毛細血管和骨髓基質逐漸被溶解,轉移和吸收,最后使死骨消失,但這在大塊死骨并不容易完成。
2.修復階段:即第二階段,開始時,死骨鄰近尚未分化的間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出現增生,隨后,這些增生的毛細血管和未分化的間質細胞向壞死骨小梁間空隙浸潤,逐漸取代壞死骨髓,而后間質細胞在壞死小梁的表面分化為成骨細胞,在死骨小梁上形成新生網狀原始骨,以后再形成板層骨,將死骨小梁包裹,導致局部單位體積的骨質增多,此時在X線平片上表現為局部骨密度增高,之后,被新生骨包裹的壞死骨小梁逐漸被吸收,并由新生的活骨取代,此種新生骨多為板層骨,最后是已被修復的骨小梁被更進一步地塑造,并以板層骨取代新生的網狀原始骨,這種過程并非平衡進展,壞死骨的部位不同,其修復過程亦不相同,在邊緣處已進入修復骨小梁塑型期時,其中心部可能仍處在初期,即未分化間質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期。
此種增生與吸收的過程是后者大于前者,因此最后形成軟骨被吸收的關節退行性變。
由于骨壞死的原因不同,這些反應性變化的速度,范圍大小和程度可有很大差別,例如,腎移植后,由于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而發生骨壞死時,間質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照舊增生,并向壞死骨小梁的骨髓空隙擴散,但可以分化為成骨細胞者甚少,因此在壞死區骨小梁的表面很少有新骨形成,而某些其他原因所致的特發性骨壞死,往往有大量細胞增生,并分化為成骨細胞,迅速形成大量新骨。
明確為創傷性缺血所致的骨壞死的修復較完全,當修復組織跨越骨折線后,細胞的增生,擴散和新骨的形成均較迅速而發展也較廣泛。
查看更多關于骨壞死的發病機制有什么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