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急性脊髓炎的主要臨床表現
時間:2015-02-01來源:求醫網
急性脊髓炎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居多,在10~19歲和30~39歲有兩個發病高峰。其年發病率在1~4/100萬。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各種職業均可發病,以農民多見,全年散在發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時較多。
急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癥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后,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克期的長短取決于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并發癥。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癥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后不良。
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潴留,后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大多數脊髓炎患者在起病后8周內癥狀開始恢復,至3~6個月后恢復速度開始減慢,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不遺留后遺癥,三分之一的患者遺留中等程度后遺癥。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遺留嚴重后遺型。
急性脊髓炎病程一般為單向,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中,急性脊髓炎為其**癥狀,病灶繼而可以累及到視神經,大腦白質或再次累及脊髓,從而演變為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或者復發性脊髓炎。
查看更多關于簡述急性脊髓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