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濕熱的診斷方法
時間:2015-09-01來源:求醫網
大腸濕熱是指濕熱之邪內犯大腸,熏灼腸道,傳化失常所表現的下利黏凍膿血便,或黃色水樣糞便,便次增多及濕熱內蘊的證候。大腸濕熱與腸虛滑瀉均有腹痛、下利泄瀉的癥狀,概由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所致,但二者因病機、病性、病勢不同,故各具特點,應相鑒別診斷。
大腸濕熱:由于濕熱熏蒸氣血,正邪相搏,化為膿血,故下利為赤白黏凍膿血便,古人對此多有論述:“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膿血相雜,故成膿血痢”(《圣濟總錄》)。“其濕熱瘀積,干于血分則赤,干于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五十九·滯下門一·平治薈萃》)。濕熱結于腸道,熱勝則機能亢進,故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而濕勝則氣機阻滯,“氣既郁滯腸中,則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忽而下逼,火性迫促,竟若不及更衣,然欲降而不能降,雖就圊卻無所出,不降而偏欲降,才凈手又要更衣,急迫頻并,最是惱人,是為里急。
腸虛滑瀉:主要由于陽氣虛衰,不能固攝所致。人體陽氣有溫煦、推動、固攝的功能,并對臟腑組織有升舉固定的作用,若久瀉久痢,損傷腸間陽氣,大腸失于溫煦、固攝的作用,則功能減退、腸道失固、無力約束致瀉下無度,或滑脫不禁,甚則脫肛不收,故張景岳云:“蓋虛寒之瀉,本非水有余,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實因氣不行。”
查看更多關于大腸濕熱的診斷方法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