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腸濕熱的治療
時間:2015-09-01來源:求醫網
大腸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大腸濕熱證和腸虛滑瀉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有飲食不節和感受濕熱的病史,后者有久瀉久痢的病史。前者起病急驟,病程較短,后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大腸濕熱的治療宜清化濕熱。以泄瀉為主,方用葛根芩連湯。《幼幼集成》認為:“凡泄瀉腸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腹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宜清利之。”若以痢疾為主,應清熱除濕,行氣和血,方用芍藥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丹溪曰:養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則宜下,如大黃、檳榔之屬;腹痛則宜和,如木香、厚樸之類;身重則除濕,非蒼樸不能除;脈弦則去風,非秦艽不能去;脈大當清熱,非芩連不能清;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非大黃,滑石不能竭”(《醫林墨繩》)。《雜病源流犀燭》認為:“痢之為病,由于濕熱蘊積,膠滯于腸胃中而發,宜清邪熱,導滯氣,行淤血,而其病即去。”大腸虛滑瀉證,治療宜溫補陽氣,澀腸固脫,方用真人養臟湯(《衛生寶鑒》)、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查看更多關于有關大腸濕熱的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