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胎記癥狀分為哪幾類
時間:2015-10-20來源:求醫網
有些紅胎記對我們人體的傷害還是非常大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引起重視,千萬不要以為胎記僅僅是和外貌有關,而不進行深程度的治療。希望,以上我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往往出生時即表現為明顯的粉紅色、平坦的、界清的斑塊,壓之能褪色,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紅色胎記類型很多,如混合型血管瘤,會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會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一般分為下列4種類型:
鮮紅斑痣
又稱火焰色痣、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者葡萄酒色痣等,俗稱“紅胎記”。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后不久出現,表現為—個或數個境界清楚的淡紫紅色、淡紫色或紅色的斑塊;大小不等,起初不高出皮面,若不治療日后可呈結節狀增生,壓之易褪色,常在寶寶哭鬧、用力或洗澡遇熱時顏色加深。病變可見于全身各部位,以面部、頸部、四肢為多見。病變范圍隨寶寶生長而擴大,一般不大會自行消退。
草莓狀血管瘤
又稱毛細血管瘤。一般于寶寶出生后不久出現,呈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鮮紅色斑塊,表面有些粗糙,但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并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表面呈許多顆粒狀,邊界清楚,質地柔軟,因類似草莓而得名,壓之可退色,隨寶寶的年齡逐漸增大。有部分寶寶通常在1~4歲間自行消退。
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是較為深在的血管瘤,以嬰幼兒較為常見。邊界不清楚,感覺柔軟,可被壓縮。生后或生后不久發生,也有于1歲后才發病的。損害一般較大,緩慢增長,病變可見于全身各部位,以面部、四肢、軀干為多,常常累及口腔、咽頰黏膜處;呈圓形、扁平或不規則形狀,為大小不等的、柔軟的、高出皮面的隆起腫物,擠壓后可縮小,有彈性。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還可合并血小板減少癥及紫癜,寶寶年齡越小,出血越頻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腦出血、呼吸困難、繼發感染等,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混合型血管瘤
即兩種及兩種以上血管瘤同時存在,以其中一種類型表現為主的血管瘤。起初大多為皮膚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并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會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大家能夠靠著身上胎記的顏色,而來判斷它為何種胎記。患者朋友應該時刻注意身體上的變化,在發現身體上有癥狀出現時,就對身上的胎記加以重視。如果,醫生診斷為對身體傷害比較大的胎記時,患者就需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紅色胎記癥狀分為哪幾類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