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有什么臨床癥狀反應
時間:2014-10-14來源:求醫網
據統計,現在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這些人群之中有很多患者對于出血性疾病并不了解,結果就選擇跟風治療,導致治療沒有效果,是病情越來越重。其實,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現為不同部位出血,但是它的類型非常的多,所以患者在治療該病之前,一定要多了解出血性疾病的癥狀表現,這樣才能選擇較好的治療方法。那么,出血性疾病在臨床上有什么癥狀表現那?下面請有關專家詳細為大家解答一下。
出血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不同部位的出血。對于出血性疾病進行初步評估時,詳細詢問患者的出血病史,家族史、癥狀并仔細檢查患者的出血體征等對于患者的診斷非常在采集病史是應注意患者的性別、出血時年齡、出血頻度、藥物、手術、外傷史、無家族史等。
出血性疾病的臨床表現癥狀:
一、皮膚黏膜下出血
各種出血性疾病特別是血管及血小板疾病,最常見、最易發現的癥狀和體征是皮膚、黏膜下出血。其表現因出血程度、范圍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呈現下列類型。
(1)出血點指皮膚上直徑2mm以內的出血,多如針頭大小,通常不高出皮面,按壓不退色。早期呈暗紅色,1~2周內完全吸收。出血點可散在分布全身各部位,以四肢較多見,軀干下部較常見。
(2)淤斑為直徑5mm以上的皮下片狀出血,分布部位與出血點、紫癜相同。單發及多發小片狀淤斑,一般提示為血管或血小板疾病;大片淤斑常見于嚴重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缺陷及嚴重凝血功能障礙。
(3)鼻出血血小板疾病、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癥常見。但高溫、氣候干燥情況下,正常人也可出現鼻出血。如只有一側鼻腔出血,局部血管因素要比凝血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大。
二、深部組織出血
深部組織出血常見于較深皮下、肌肉、關節腔及漿膜腔等部位。
(1)血腫較深部皮下、肌肉及其他軟組織出血。血腫較大時可引起脹痛,壓迫鄰近組織器官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礙等。
(2)關節出血常見于負重關節如膝、踝、肘、腕及髖關節等。早期可見關節腫脹、疼痛,關節穿刺可抽出不易凝固的陳舊性血液。反復關節出血可導致關節長期性畸形及嚴重功能障礙。
三、內臟出血
內臟出血臨床可表現為咯血、嘔血、便血、血尿、引導出血及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出血量較大。除相應器官、系統癥狀外,還可伴有失血引起的循環障礙,甚至休克等癥狀。主要見于重癥血小板減少癥及凝血因子缺乏癥。
溫馨提示:治療出血性疾病之前,患者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出血性疾病的癥狀表現,這樣才能根據其癥狀采取相對應的治療措施,患者治療出血性疾病的時候一定要去正規醫院選擇科學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
查看更多關于出血性疾病有什么臨床癥狀反應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