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12-08來源:求醫網
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方法?白細胞減少癥是一種常見病,任何年齡都可患病,以乏力、頭暈、食欲不振為主要癥狀表現。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比較廣泛,不但治療效果好,給患者身體造成的副作用也是最小的。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講究辨證論治,根據病情的不同其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面就做下具體介紹。
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方法如下:
(一)氣血兩虧
1、臨床表現:周身乏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食欲不振。舌苔薄,舌質淡,脈細弱。
2、病因病機:先天不足,稟賦虧虛,或傷于藥物、放療,或因于外感病邪,傷及氣血,脾虛不足以生化氣血,化源虧乏,面無以榮養全身。
3、治法:益氣養血。
4、方劑:圣愈湯(蘭室秘藏)加減。
藥物:炙黃芪15~30g,黨參10~15g,當歸15g,熟地10~15g,川芎6~10g,白芍10g,阿膠10g(烊沖)。陳皮5~10g。丹參15g,虎杖15~30g,雞血藤15~30g。
方義:黃芪、黨參益氣健脾以生血,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和血養血以扶正,阿膠養血潤燥,陳皮理氣和胃。丹參、雞血藤、虎杖為經驗用藥,有提升白細胞的作用。
加減:食欲不振、腹脹脘痞者加砂仁、木香、谷麥芽,理氣和胃,泄瀉便溏者去熟地、當歸、白芍、阿腔等滋補呆滯之品。加用山藥、扁豆、茯苓,自術以健脾益氣。若陽虛肢冷者,加肉桂,炮姜溫陽扶正。若白細胞始終在2×103/L左右,加用鹿茸粉0,3~O,6g吞服,日2次連服1個月,以溫補腎陽而充髓生血。
(二)氣陰兩虛
1、臨床表現:全身乏力加重,低熱、五心煩熱,失眠盜汗,咽干痛。舌紅苔薄或無苔,脈細數。
2、病因病機:正氣不足,氣虛不足以抗邪;陰血虧耗,陰虛耗損而內熱。
3、治法:益氣養陰,滋陰清熱。
4、方劑: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增液湯(《溫病條辨》)、二至丸(《證治準繩》)合方加減。
藥物:黃芪30g,黨參15~3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生熟地各15~30g,麥冬10~l5g,玄參15g,丹皮10g,當歸10g,虎杖30g,雞血藤30g,地骨皮10g,五味子10g。
方義:黃芪、黨參益氣生血,女貞子、旱蓮草、熟地、當歸補血和肝,生地、麥冬、玄參滋陰清熱,地骨皮、丹皮涼血滋陰,五味子斂陰止汗,虎杖、雞血藤升高白細胞。
加減:如有發熱、咽痛、咳嗽、惡寒,加銀花、連翹、板藍根疏風清熱解毒。若見高熱煩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解陽明。
(三)脾腎陽虛
1、臨床表現:伴紅細胞、血小板減少呈貧血狀態。全身乏力,面色咣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少氣懶言,頭暈目眩,腰膝酸痛,陽痿滑精或閉經、經少,大便溏薄或腹脹納呆。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而遲。
2、病因病機:先天不足,腎陽虧乏;后天失調,脾陽不振。脾不主肌肉、四肢,而步氣乏力;腎不主藏精,精不生血而血少等。
3、治法:健脾溫腎,樸陽壯火。
4、方劑:右歸丸(《景岳全書》)合保元湯(《博愛心鑒》)加減。
藥物:生黃芪30g,黨參15~30g,白術10~15g,炙甘草10g,肉桂3~6g,淡附子6~10g(先煎),鹿角膠10g(烊沖),山萸肉10~15g,熟地15g,山藥15g,當歸10~15g,杜仲10~15g,補骨脂15g,雞血藤30g。
方義: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甘草益氣健脾,附子、肉桂溫陽生火,鹿角膠,當歸補骨充髓以養血,熟地、山萸肉、杜仲、補骨脂滋補溫潤以調陰陽,雞血藤有升高白細胞作用。
加減:如陽虛甚者加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菟絲子補腎陽,如血虛甚者加阿膠、制首烏,枸杞子、白芍、黃精養陰血。便溏、腹脹去熟地、當歸、山萸肉,加木香,砂仁,扁豆、苡仁理氣健脾。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關于“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介紹,希望對大家的了解有所幫助。白細胞減少癥在治療的時候建議患者選擇正規的醫院,卻切勿盲目的選擇一些不正規的小醫院或者小診所,不但浪費金錢,還可能會對病情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難以治愈。
查看更多關于白細胞減少癥的中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 血液內科疾病治療方法 |
- 血液內科疾病病因 |
- 血液內科疾病飲食 |
- 血液內科疾病專家 |
- 血液內科疾病醫院
- 血液內科疾病治療指南 |
- 血液內科疾病癥狀 |
- 血液內科疾病檢查 |
- 視頻 |
- 血液內科疾病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