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癥狀分型
時間:2014-10-15來源:求醫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化膿性腦膜炎,它是由于病菌鼻咽部侵入血循環引起的病變,流行性腦膜炎的癥狀不易發現,如發熱,頭痛、嘔吐等癥都與感冒與胃腸疾病等疾病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而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流行性腦脊髓炎的癥狀分型一般可被分為普通型和暴發型,不同分型有不同癥狀,對人們的危害極大,因此人們必須引起重視。
(一)普通型:約占90%左右。病程可分為上呼吸道感染期、敗血癥期和腦膜炎期,但由于起病急、進展快、臨床常難以劃分。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數病人并不產生任何癥狀。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養常可發現病原菌,但很難確診。
2.敗血癥期:病人常無前驅癥狀,突起畏寒、高熱、頭痛、嘔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癥癥狀。幼兒則有哭啼吵鬧、煩燥不安、皮膚感覺過敏及驚厥等。少數病人有關節痛或關節炎、脾腫大常見。70%左右的病人皮膚粘膜可見瘀點或瘀斑。病情嚴重者瘀點、瘀斑可迅速擴大,且因血栓形成發生大片壞死。約10%的患者常在病初幾日在唇周及其他部位出現單純皰疹。
3.腦膜炎期:大多數敗血癥患者于24小時左右出現腦膜刺激征,此期持續高熱,頭痛劇烈、嘔吐頻繁,皮膚感覺過敏、怕光、狂躁及驚厥、昏迷。血壓可增高而脈搏減慢。腦膜的炎癥刺激,表現為頸后疼痛,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氏征及布氏征陽性。
4.嬰兒發作多不典型,除高熱、拒乳、煩躁及哭啼不安外,驚厥、腹瀉及咳嗽較成人多見,腦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囪突出,有助于診斷。但有時因嘔吐頻繁、失水僅見前囪下陷,造成診斷困難。
(二)暴發型: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兇險如不及時搶救,常于24小時內甚至6小時之內危及生命,此型病死率達50%,嬰幼兒可達80%。
1.暴發型敗血癥(休克型):本型多見于兒童。突起高熱、頭痛、嘔吐,精神極度萎靡。常在短期內全身出現廣泛瘀點、瘀斑,且迅速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或繼以大片壞死。面色蒼灰,唇周及指端紫紺,四肢厥冷,皮膚呈花紋,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甚至不可測出。腦膜刺激征缺如。腦脊液大多清亮,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血培養常為陽性。
2.暴發型腦膜腦炎:亦多見于兒童。除具有嚴重的中毒癥狀外,患者頻繁驚厥迅速陷入昏迷。有陽性錐體束征及兩側反射不等。血壓持續升高,部分病人出現腦疝。枕骨大孔疝時,小腦扁桃體疝入枕骨大孔內,壓迫延髓,此時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顯縮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邊緣也不整齊,光反應遲鈍。雙側肌張力增高或強直,上肢多內旋,下肢呈伸展性強直。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癥狀分型不止就只有兩種,還有一種就是混合型,此類型是兼有上述兩型的臨床表現,同時或先后出現,病情極嚴重,病死率高。這三個類型都是很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因此人們一定要引起重視,早發現早治療。
查看更多關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癥狀分型的相關常識>>
推薦閱讀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 顱腦脊髓感染治療方法 |
- 顱腦脊髓感染病因 |
- 顱腦脊髓感染飲食 |
- 顱腦脊髓感染專家 |
- 顱腦脊髓感染醫院
- 顱腦脊髓感染治療指南 |
- 顱腦脊髓感染癥狀 |
- 顱腦脊髓感染檢查 |
- 視頻 |
- 顱腦脊髓感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