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宮頸息肉
時間:2016-03-26來源:求醫網
子宮頸息肉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表現。有一種息肉的根部附著于子宮頸口或宮頸管內,是宮頸粘膜在炎癥的刺激下局部增生,并外突于宮頸外口而形成的。息肉的表面被一層柱狀上皮所覆蓋,含有宮頸腺體,間質內有豐富的微血管及疏松的結締組織,并伴有炎細胞浸潤。
這種息肉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一般體積較小,直徑在1厘米以下,外觀如舌形,顏色鮮紅,質地柔軟且脆,易出血,蒂細長。另一種宮頸息肉發生于宮頸陰道部,表面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間質內含纖維結締組織。這種息肉位置表淺,向表面突出,基底部寬,顏色淡紅,質地較韌。
一般情況下,女性患宮頸息肉并沒有什么不適癥狀,有時含有白帶增多,或白帶夾血絲,或出現同房出血。如果發現上述情況,患者應到醫院就診。許多患者的宮頸息肉是在普查或因其他病做婦科檢查時被發現的。
宮頸息肉是慢性炎癥的結果,而息肉增大,由于性交以及炎癥的反復刺激,以致發生感染或血性分泌物增多,這時宮頸息肉為病之本,而赤帶為病之標。故在治療,應以手術摘除息肉為主,同時配合藥治療。但在手術摘除息肉后,炎癥病灶并未根除,仍有復發的可能,此時應以藥內服,外治以消除癥狀為本,這樣將會收到更好的療效。
由于宮頸息肉是以分泌物增多,呈血性分泌物為主要表現,故在醫學多屬于"赤帶"范疇。例如《婦科指南》說:"帶下形如紅液者,名曰赤帶。"
醫認為,赤帶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濕熱之邪侵犯下焦,傷及血分所致,病程延久又會損傷腎陰,從而形成了濕熱兼有陰虛的病理特點。因此,在治療赤帶時,就將它分為濕熱下注、陰虛溫熱兩種證候類型(前者為實證,后者為虛證)進行辨證施治。這兩種證候的共同表現是:陰道分泌赤色粘液,似血非血,綿綿不斷,伴有小腹隱痛。不同的是:屬于實證的赤帶量多,質稠,小腹脹痛,煩躁易怒,便秘尿黃,舌苔黃膩;屬于虛證的赤帶量少,質略稀,小腹隱痛,腰骶酸墜,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苔少等。
宮頸息肉的摸樣
附著于子宮頸口或宮頸管內,是宮頸粘膜在炎癥的刺激下局部增生,并外突于宮頸外口而形成的,伴有炎細胞浸潤,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體積較小,直徑在1厘米以下,外觀如舌形,顏色鮮紅,質地柔軟且脆,易出血,蒂細長。另一種宮頸息肉發生于宮頸陰道部,表面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間質內含纖維結締組織。這種息肉位置表淺,向表面突出,基底部寬,顏色淡紅,質地較韌。
【本文由深圳怡康婦科醫院供稿】
查看更多關于如何辨別宮頸息肉的相關常識>>
婦產科疾病
- 婦科炎癥
- 婦科腫瘤
- 宮頸糜爛
- 月經不調
- 子宮內膜異位癥
- 更年期綜合癥
- 卵巢囊腫
- 外陰白斑
- 乳腺增生
- 女性不孕
- 婦科疾病
- 子宮肌瘤
- 盆腔炎
- 恥骨聯合分離癥
- 乳頭溢液
- 積乳囊腫
- 絕經
- 功血
- 陰道痙攣
- 卵巢性不孕
- 原發性痛經
- 子宮性不孕
- 妊娠期急性脂肪
- 急性宮頸炎
- 慢性子宮內膜炎
- 妊娠嘔吐
- 宮頸性不孕
- 霉菌性外陰炎
- 婦科檢查
- 細菌性陰炎
- 盤腔炎
- 子宮息肉
- 輸卵管積水
- 產褥期乳腺炎
- 乳頭內陷
- 卵巢炎
- 乳房脹痛
- 白帶異常
- 崩漏
- 閉經
- 滴蟲性外陰炎
- 滴蟲性陰道炎
- 附件炎
- 黃體囊腫
- 結核性陰道炎
- 卵泡囊腫
- 霉菌性陰道炎
- 輸卵管炎
- 外陰炎
- 細菌性陰道炎
- 陰道炎
- 子宮頸息肉
- 子宮頸炎
- 子宮內膜息肉
- 子宮內膜增生
- 子宮肉瘤
- 子宮脫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