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綿陽四0四醫院
四川綿陽四○四醫院系國家三級綜合醫院,川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綿陽市傳染病醫院、綿陽市紅十字醫院,綿陽市職業病醫院(籌建中),是綿陽市第...
[ 詳細 ]
- 【類型】三級乙等 / 綜合醫院
- 【電話】0816-2338257
- 【網址】http://qiuyi.cn
- 【地址】四川省綿陽市躍進路56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妙手仁心醫者情——記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綿陽四0四醫院院長王利民
時間:2012-10-25 20:46來源:求醫網
每周一、周四上午8:00,綿陽四0四醫院門診大樓2樓呼吸內科專家門診201室,院長王利民提前到位,處方單、聽診器整齊地擺放在桌上。門口,慕名而來的病人排起了長隊,“喊號”的護士明白:又要到中午一點、兩點才能下班,家里又要等得很晚才能午飯啦……無論多么忙,這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規矩。
獲悉自己被評為“第十批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王利民并不像記者想象中那樣激動,他平靜地說:“榮譽并不重要,我最珍惜的是自己的三個身份:醫生、教授、科學工作者。”在他狹小而簡陋的辦公室里,墻上高懸著兩幅書法作品。一幅是:“止于至善”,一幅是:“人文日新”。
略顯花白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將涵養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每日功課,將“至善”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這一切,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妙手仁心的醫者情懷。
從醫之路
王利民從小的夢想有兩個,一個是寫作,一個是當騎兵。然而,成長于動亂年代的他,沒有條件實現“詩人與騎士”的愿望。
“文革”中,身為老紅軍的父親也受到沖擊,小學畢業后,王利民竟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讀初中的資格。帶上小板凳,他坐在初一的教室窗外,旁聽了一學期,最終還是被迫輟學,來來回回的折騰,讀小學就耗去了整整8年時間。
1976年,高中畢業后,又當了兩年知青,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他漸漸意識到“詩人與騎士”的夢想何等渺茫,而農村缺醫少藥的困境,更讓他萌生了當一名醫生的愿望。1978年,他考取了重慶醫科大學,由此走上了從醫之路。
1983年,王利民大學畢業,成為綿陽專區第一醫院(市中心醫院前身)的一名醫生,那時,他已經27歲了。歲月蹉跎,強烈的事業心驅使他必須把流逝的時間補回來。上午查房、看病、寫病歷,下午一有時間,他就泡在醫院圖書館,一本本深奧、艱澀的醫學著作,在日落日升、寒暑交替中被他“啃”了下來。
驀然回首,王利民感慨地說:“那是最單純、最充實、最富有激情的兩三年,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醫學理論的底子。”
1987年,王利民被破格晉升為主治醫生,1989年,成為市中心醫院年資最低的中干,此后,他晉升副高、正高,一路走來,都是全市醫療衛生系統最年輕的幾個人之一。
1999年,他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的崗位調任綿陽四0四醫院院長,那時,四0四醫院還是一個企業職工醫院的水準。如今,四0四醫院已經成為國內三級綜合醫院,擁有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博士、碩士近50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20人的高水平人才隊伍。腹部(普外)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成為省市重點學科。“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 市消化疾病防治中心”和“ 市傳染病防治中心”成為該院的特色專科。正在建設的川西北區域傳染病防治中心、川西北區域職業病防治中心是該院的亮麗新品牌。
而他付出的代價就是:顯得略多的白發、經歷多次手術的眼睛幾乎又看不見了。對此,他沒有任何怨言,他說:“盡職盡責是我的本分”。
學者本色
盡管醫院的管理耗去了王利民大量的時間,但他的學者本色絲毫未改。
剛到四0四醫院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部門主任找他報賬,一問才知道,是一項研究課題的費用。課題是:《工業常用礦物粉塵表面理化特性對肺泡巨噬細胞毒性及防治的實驗研究》。醫院與西科大已經做了兩年了,還未收官,卻束之高閣。他興奮得如同發現了金元寶,說:“這才是寶貝啊,怎能埋沒呢?”隨后,他牽頭,迅速組織人員繼續將這個項目做了下去。
這一研究不但從理論上填補了過去國內對礦物粉塵醫學研究及礦物學研究的不足,而且在實踐應用中為礦物粉塵衛生標準的制定,降低該類礦物粉塵所致職業病提供了理論的科學的依據,同時為研究粉塵所致的職業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為減少礦物粉塵所致的環境污染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這一研究項目的多篇論文被美國《化學文摘》收錄,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后來,這個項目獲得了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有關礦物粉塵的系列研究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正是得益于這一系列研究,為綿陽四0四醫院成為“川西北職業病防治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12”地震后,四0四醫院救治了大批傷者。在緊張的救治結束之后,他牽頭組織成立了地震醫療救護研究小組,專題研究地震醫療救治。如今,這一課題已經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20多篇、7萬多字,引起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關注。
王利民從醫三十多年來,先后承擔了2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醫學科學研究資助項目10多項,發表醫學學術論文3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2部。他主持的研究項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3項,“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獲得“綿陽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盡管研究成果不少,但王利民并沒有止步。他說,醫學知識更新和傳播得很快,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不落后。
“師長”風范
從2006年開始,王利民擔任臨床呼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帶的7名研究生已有3名畢業,姜琪就是其中一位。
讓姜琪印象最深刻的是導師的敬業和嚴謹。跟老師坐診,他對病人問得很細,有些老人反應慢,老師不厭其煩;每次查病房,老師翻看病歷還不放心,還要把病人的X線片調出來看;她的畢業論文有幾萬字,老師修改了十幾遍,最后一次修改完,老師發來短信,她一看時間已是凌晨兩點多。
在診療中,王利民發現,有50%的病人其實用不著長途奔波到大醫院來看病,很多問題都應該在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解決,為此,他多次到江油、北川、平武等地講學,每次講座都座無虛席。
“他不像院長,而像‘師長’,”呼吸內科主任銀春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長者,還能在關鍵時候,指點迷津。
2002年,銀春有一次進修的機會,那時,孩子才1歲多,她想就近到成都進修。王利民鼓勵她:“要進修,就要去國內較好的醫院。”此后,她到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進修一年。2004年,到底讀不讀研究生?銀春又犯愁了。在王利民的鼓勵下,她脫產讀研3年,拿到了碩士學位。
如今的銀春已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專家,四0四醫院的呼吸內科也已經從10年前的兩名醫生、十幾張床,發展到13名醫生,其中一半人擁有研究生學歷,住院病床80—100張。
銀春說,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師長”當初的指點,她的職業生涯走不到今天的高度。
仁者情懷
“醫者父母心”。在王利民看來,當一名好醫生,最重要的不是醫術,而是醫德。一個好醫生,要有慈悲心、同情心、憐憫心。
王利民是呼吸內科的專家,他的病人大多是老年人,很多還是趕了幾百里路,從北川、平武大山里來求醫的。每接待一個病人,他都耐心地詢問、傾聽,盡管排隊的病人很多,但給每個人的問診時間不少于10分鐘。冬天天冷,他把聽診器在手里反復搓,搓熱了再給病人聽診。每次查房,他第一個動作是俯身握住病人的手,然后,一句一句地問。
久而久之,同事們都發現了一個規律,王院長對三種病人較好:病情重的,家里窮的,有疑難雜癥的。還有的同事說,王院長會“變臉”,你看他對病人是一張慈祥的笑臉,一轉身,對主任護士長就是一張嚴肅的“冷臉”。
“5·12”特大地震后,北川一位12歲的孩子轉到了四0四醫院,由于雙腳在廢墟下長時間擠壓,有的地方已經變烏,為了保住性命,主治醫生建議鋸掉雙腳,孩子的父母急得淚流滿面,才12歲的孩子失去了雙腳今后咋辦?得知這一情況后,王利民立即組織多科醫生聯合會診,通過反復、審慎地研究,決定采取多種手段保守治療,最終保住了孩子的雙腳。
正是有這樣的仁者情懷,在他的組織下,“敬禮娃娃”郎錚、“芭蕾女孩”李月在四0四醫院得到了精心救治,在廢墟下喝血、鋸腿活下來的龔天秀在四0四醫院順利脫離生命危險。
正是有這樣的仁者情懷,在他的推動下,四0四醫院開展的“愛心救助貧困先心病兒童大型公益活動”,集國內紅十字會“愛心工程”、國內紅十字基金會“天使陽光”、國家民政部與國內社會工作協會“愛心希望”、四川省紅十字會“呵護蓓蕾行動”為一身,2004年以來,籌集救助資金1000余萬元,為700多名家庭貧困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成功進行了救助手術,使這些家庭脫貧、患兒新生;連續六年的 “綿醫愛心周”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已成為市民健康促進、疾病防治的品牌,每次為5000余名老年心、肺、血管疾病患者減免費用,提供健康服務。
“退休之后,我要到山區給老百姓看病,不收一分錢,只要管我飯吃就行。”同事們不止一次地聽王利民這樣說。
人總有一天要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作為一名醫生,王利民沒有設想隱退,他要云游四方,治病救人。
獲悉自己被評為“第十批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王利民并不像記者想象中那樣激動,他平靜地說:“榮譽并不重要,我最珍惜的是自己的三個身份:醫生、教授、科學工作者。”在他狹小而簡陋的辦公室里,墻上高懸著兩幅書法作品。一幅是:“止于至善”,一幅是:“人文日新”。
略顯花白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將涵養人文精神作為自己的每日功課,將“至善”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這一切,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妙手仁心的醫者情懷。
從醫之路
王利民從小的夢想有兩個,一個是寫作,一個是當騎兵。然而,成長于動亂年代的他,沒有條件實現“詩人與騎士”的愿望。
“文革”中,身為老紅軍的父親也受到沖擊,小學畢業后,王利民竟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讀初中的資格。帶上小板凳,他坐在初一的教室窗外,旁聽了一學期,最終還是被迫輟學,來來回回的折騰,讀小學就耗去了整整8年時間。
1976年,高中畢業后,又當了兩年知青,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他漸漸意識到“詩人與騎士”的夢想何等渺茫,而農村缺醫少藥的困境,更讓他萌生了當一名醫生的愿望。1978年,他考取了重慶醫科大學,由此走上了從醫之路。
1983年,王利民大學畢業,成為綿陽專區第一醫院(市中心醫院前身)的一名醫生,那時,他已經27歲了。歲月蹉跎,強烈的事業心驅使他必須把流逝的時間補回來。上午查房、看病、寫病歷,下午一有時間,他就泡在醫院圖書館,一本本深奧、艱澀的醫學著作,在日落日升、寒暑交替中被他“啃”了下來。
驀然回首,王利民感慨地說:“那是最單純、最充實、最富有激情的兩三年,就是在那個時候打下了醫學理論的底子。”
1987年,王利民被破格晉升為主治醫生,1989年,成為市中心醫院年資最低的中干,此后,他晉升副高、正高,一路走來,都是全市醫療衛生系統最年輕的幾個人之一。
1999年,他從市中心醫院副院長的崗位調任綿陽四0四醫院院長,那時,四0四醫院還是一個企業職工醫院的水準。如今,四0四醫院已經成為國內三級綜合醫院,擁有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博士、碩士近50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20人的高水平人才隊伍。腹部(普外)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成為省市重點學科。“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 市消化疾病防治中心”和“ 市傳染病防治中心”成為該院的特色專科。正在建設的川西北區域傳染病防治中心、川西北區域職業病防治中心是該院的亮麗新品牌。
而他付出的代價就是:顯得略多的白發、經歷多次手術的眼睛幾乎又看不見了。對此,他沒有任何怨言,他說:“盡職盡責是我的本分”。
學者本色
盡管醫院的管理耗去了王利民大量的時間,但他的學者本色絲毫未改。
剛到四0四醫院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部門主任找他報賬,一問才知道,是一項研究課題的費用。課題是:《工業常用礦物粉塵表面理化特性對肺泡巨噬細胞毒性及防治的實驗研究》。醫院與西科大已經做了兩年了,還未收官,卻束之高閣。他興奮得如同發現了金元寶,說:“這才是寶貝啊,怎能埋沒呢?”隨后,他牽頭,迅速組織人員繼續將這個項目做了下去。
這一研究不但從理論上填補了過去國內對礦物粉塵醫學研究及礦物學研究的不足,而且在實踐應用中為礦物粉塵衛生標準的制定,降低該類礦物粉塵所致職業病提供了理論的科學的依據,同時為研究粉塵所致的職業病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為減少礦物粉塵所致的環境污染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這一研究項目的多篇論文被美國《化學文摘》收錄,經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后來,這個項目獲得了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有關礦物粉塵的系列研究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正是得益于這一系列研究,為綿陽四0四醫院成為“川西北職業病防治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12”地震后,四0四醫院救治了大批傷者。在緊張的救治結束之后,他牽頭組織成立了地震醫療救護研究小組,專題研究地震醫療救治。如今,這一課題已經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20多篇、7萬多字,引起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關注。
王利民從醫三十多年來,先后承擔了2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醫學科學研究資助項目10多項,發表醫學學術論文3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2部。他主持的研究項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3項,“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獲得“綿陽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
盡管研究成果不少,但王利民并沒有止步。他說,醫學知識更新和傳播得很快,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不落后。
“師長”風范
從2006年開始,王利民擔任臨床呼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他帶的7名研究生已有3名畢業,姜琪就是其中一位。
讓姜琪印象最深刻的是導師的敬業和嚴謹。跟老師坐診,他對病人問得很細,有些老人反應慢,老師不厭其煩;每次查病房,老師翻看病歷還不放心,還要把病人的X線片調出來看;她的畢業論文有幾萬字,老師修改了十幾遍,最后一次修改完,老師發來短信,她一看時間已是凌晨兩點多。
在診療中,王利民發現,有50%的病人其實用不著長途奔波到大醫院來看病,很多問題都應該在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解決,為此,他多次到江油、北川、平武等地講學,每次講座都座無虛席。
“他不像院長,而像‘師長’,”呼吸內科主任銀春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長者,還能在關鍵時候,指點迷津。
2002年,銀春有一次進修的機會,那時,孩子才1歲多,她想就近到成都進修。王利民鼓勵她:“要進修,就要去國內較好的醫院。”此后,她到北京的中日友好醫院進修一年。2004年,到底讀不讀研究生?銀春又犯愁了。在王利民的鼓勵下,她脫產讀研3年,拿到了碩士學位。
如今的銀春已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專家,四0四醫院的呼吸內科也已經從10年前的兩名醫生、十幾張床,發展到13名醫生,其中一半人擁有研究生學歷,住院病床80—100張。
銀春說,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師長”當初的指點,她的職業生涯走不到今天的高度。
仁者情懷
“醫者父母心”。在王利民看來,當一名好醫生,最重要的不是醫術,而是醫德。一個好醫生,要有慈悲心、同情心、憐憫心。
王利民是呼吸內科的專家,他的病人大多是老年人,很多還是趕了幾百里路,從北川、平武大山里來求醫的。每接待一個病人,他都耐心地詢問、傾聽,盡管排隊的病人很多,但給每個人的問診時間不少于10分鐘。冬天天冷,他把聽診器在手里反復搓,搓熱了再給病人聽診。每次查房,他第一個動作是俯身握住病人的手,然后,一句一句地問。
久而久之,同事們都發現了一個規律,王院長對三種病人較好:病情重的,家里窮的,有疑難雜癥的。還有的同事說,王院長會“變臉”,你看他對病人是一張慈祥的笑臉,一轉身,對主任護士長就是一張嚴肅的“冷臉”。
“5·12”特大地震后,北川一位12歲的孩子轉到了四0四醫院,由于雙腳在廢墟下長時間擠壓,有的地方已經變烏,為了保住性命,主治醫生建議鋸掉雙腳,孩子的父母急得淚流滿面,才12歲的孩子失去了雙腳今后咋辦?得知這一情況后,王利民立即組織多科醫生聯合會診,通過反復、審慎地研究,決定采取多種手段保守治療,最終保住了孩子的雙腳。
正是有這樣的仁者情懷,在他的組織下,“敬禮娃娃”郎錚、“芭蕾女孩”李月在四0四醫院得到了精心救治,在廢墟下喝血、鋸腿活下來的龔天秀在四0四醫院順利脫離生命危險。
正是有這樣的仁者情懷,在他的推動下,四0四醫院開展的“愛心救助貧困先心病兒童大型公益活動”,集國內紅十字會“愛心工程”、國內紅十字基金會“天使陽光”、國家民政部與國內社會工作協會“愛心希望”、四川省紅十字會“呵護蓓蕾行動”為一身,2004年以來,籌集救助資金1000余萬元,為700多名家庭貧困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成功進行了救助手術,使這些家庭脫貧、患兒新生;連續六年的 “綿醫愛心周”大型社會公益活動已成為市民健康促進、疾病防治的品牌,每次為5000余名老年心、肺、血管疾病患者減免費用,提供健康服務。
“退休之后,我要到山區給老百姓看病,不收一分錢,只要管我飯吃就行。”同事們不止一次地聽王利民這樣說。
人總有一天要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但作為一名醫生,王利民沒有設想隱退,他要云游四方,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