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醫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綜合性醫院。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不斷的改革與發展,現已成為甘肅省設備先進、醫療科室齊全、服務技術力量雄厚、人才聚... [ 詳細 ]
關節炎夏季治療是佳期
時間:2012-10-29 14:38來源:求醫網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烈日炎炎,好多風濕骨病患者非常喜歡這樣的天氣。為什么呢?因為,一到這個季節,風濕骨病患者就會感覺到:讓人煩惱不堪的那些腰酸背痛、頸肩關節疼的癥狀減輕了,有的甚至一點癥狀也沒了,好像不治而愈似的。于是,很多風濕骨病患者就開始 “放肆”起來,在飲食、吃藥、防寒保暖等方面一點兒也不再注意了。
醫院骨科專家劉成綱醫生指出,“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會為以后的病癥加重埋下禍根。癥狀減弱并不能代表病情好轉,相反,如果因此就松懈治療,很可能造成更惡劣的后果。而夏天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較好時期,患者如果能在全面檢查后,抓緊時間用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對徹底治愈關節炎和保持病情的穩定大有好處。 ”
癥狀緩解不代表病情減弱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緩慢,有乏力、消瘦、低燒、手足麻木等前期癥狀,逐漸發展為某一關節病變,出現“晨僵”,活動后減輕,關節鄰近肌肉萎縮、僵硬、變形等。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統稱為“痹癥”。其原因主要由于身體虛弱,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流注于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所以在遇到陰冷、潮濕的環境時,癥狀會稍顯嚴重,而遇到夏季這種天氣比較溫暖、陽光比較充足的天氣,人體的經脈暢通、氣血運行正常之后,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有可能就會減輕。但是,患者的癥狀表現只是病情的一部分,癥狀緩解并不能代表病情減弱,大多數的化驗指標并沒有相應變得更好。其實,這就充分說明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并沒有因為天氣的變化而變好,更不能因此松懈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危害不容小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癥為主的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癥狀,故稱類風濕病。關節腔滑膜炎癥、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后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由于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女性多于男性。 80%患者由于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屢治不愈,甚至癱瘓。
夏季是治療的較好時期
醫院骨科專家劉成綱醫生指出,夏天是治療關節病的較好時期。夏季雖然氣溫高,沒有寒邪入侵,但是夏季炎熱氣候多變,所謂暑熱多兼濕邪。此時人們亦喜食生冷、貪涼,室內有電扇、空調等,稍不慎即使外濕留于關節。要知道濕是一種重濁、黏滯的病邪,病程纏綿、反復發作,暑濕邪同時侵入體內,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更加重病情。病情反復發作是許多關節炎患者的親身體會。夏天是一年氣最旺盛的時節,風濕患者如果能抓緊時間在夏天進行康復治療,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冬病夏治的時機切切不可錯過。
關節鏡微創手術:快速擺脫疼痛困擾
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形式多樣,藥物治療類風濕可緩解癥狀,但并不從根本上解決滑膜炎癥及終止病變進展。物理療法只能緩解癥狀,減輕腫、痛等不適。關節切開滑膜切除術可在病變早期進行,但手術切口大創傷嚴重,術后恢復較慢。因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規范治療,主要手段是外科手術,優選關節鏡手術,輔助手段依靠規范的藥物。關節鏡手術是國際上優選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手段,手術方法是通過一節1.7毫米~3.8毫米的細小鏡桿,經過在關節皮膚上扎一處2~4毫米小孔,麻醉無痛下進入關節腔內,通過微型攝像系統,信號轉換后醫生可通過電視顯示器觀察關節內病灶,全過程醫生只通過顯示器上觀察關節內情況。關節鏡技術下進行關節清理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且術后不產生明顯疤痕,可以正常活動關節,休息2天即可下床正常行走,故有人稱該手術為“禮拜天手術”。關節鏡下治療,除了可在早期行滑膜切除而控制住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進展,也可對中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行鏡下修復已破壞的關節,從而達到控制病情,修復關節的作用。同時不會因為治療而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從而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