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開放床位600張,年門診量近4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萬余人次,年教學工作量約1萬學時,年接收實... [ 詳細 ]
腦血管疾病康復鍛煉健康知識宣教
時間:2013-03-01 10:09來源:求醫網
(1)首先應向家屬與病人交代清楚,康復不等于病后吃好、穿好、休息好的代名詞,為最大限度地發揮病人的殘存功能,康復工作應貫穿始終。
(2)進行康復訓練,特別是行走訓練時,病人不可過于自信,在無人陪護或看護的情況下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動身體,以免發生跌倒等意外。
(3)有語言障礙的病人,為提高病人訓練積極性,減少干擾,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力,訓練過程中禁止外人參觀,強化訓練時應遵循康復醫生的要求,督促為主,當病人語言訓練達到要求后仍有訓練欲望時,可按其要求擴展訓練內容。
(4)當病人訓練出現情緒煩躁、不肯訓練時可能為下述幾種原因,應及時征求病人及家屬意見:
.1.缺少信心和害羞心理。應了解病人的思想動態,說明練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漸進性,對病人的每一點進步都應給于肯定和鼓勵。
.2.來自家庭或社會的壓力。可找有關人員談話,爭取他們支持,言明康復訓練的積極意義及對病人生存質量的影響,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與合作。
(5)康復訓練應定期進行評估,以了解病人康復進展情況,及時修改訓練計劃,告訴病人不要因某些重復檢查而煩躁,應盡力配合。根據病人情況,可每周或每月甚至半年安排一次評估。
[床上訓練指導]
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病人,大多數意識障礙癱瘓臥床,在搶救病人生命的同時,也應重視肢體功能康復。為了減少長期臥床帶來的關節痙攣、肌肉萎縮等神經功能障礙,早期應指導病人與家屬作好以下工作:
(1)良肢位的擺放:
1.平臥位時:肩關節屈45°,外展60°,無內外旋;肘關節伸展位;腕關節背伸位,手心向上;手指及各關節稍屈曲,可手握軟毛巾等,注意保持拇指的對指中間位;髖關節伸直,防止內外旋;關節屈曲20-30°(約一拳高),墊以軟毛巾或軟枕;踝關節于中間位,擺放時順手托起足跟,防足下垂,不掖被或床尾雙足部堆放物品壓下雙足,足底墊軟枕。
2.健側臥位時:健手屈曲外展,健肢屈曲,背部墊軟枕,患手置于胸前并墊軟枕,手心向下肘關節、腕關節伸直位;患肢置于軟枕上,伸直或關節屈曲20-30°。
3.患側臥位時:背部墊軟枕,60-80°傾斜為佳,不可過度側臥,以免引起窒息;患手可置屈曲90°位于枕邊,健手可置于胸前或身上;健肢屈曲,患肢呈邁步或屈曲狀,雙下肢間墊軟枕,以免壓迫患肢,影響血循環。
(2)被動運動:病人病情平穩后,除注意良肢擺放,無論神志清楚還是昏迷,都應早期開展被動運動。
1.肩關節屈、伸、外展、內旋、外旋等,以病人耐受性為度,昏迷病人最大可達功能位,不能用力過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分鐘,防脫臼。
2.肘關節屈伸、內旋、外旋等,用力適宜,頻率不可過快,共2-3分鐘。
3.腕關節背屈、背伸、環繞等。各方位活動3-4次,不可過分用力,以免骨折。
4.手指各關節的屈伸活動、拇指外展、環繞及其余4指的對指,每次活動時間5分鐘左右。
5.髖關節外展位、內收位、內外旋位,以病人忍耐為度,昏迷病人外展15-30°,內收、內旋、外旋均為5°左右,不可用力過猛,速度適當,共2-3分鐘,各方位活動2-3次為宜。
6.膝關節外展位、內旋、外旋等,以病人忍耐為度,共2-3分鐘。
7.踝關節跖屈、跖伸、環繞位等,共3分鐘,不可用力過大,防止扭傷。
8.趾關節各趾的屈、伸及環繞活動,共4-5分鐘。
被動運動每日可進行2-3次,并按摩足心、手心、合谷穴、曲池穴等,幫助病人按摩全身肌肉,防止肌肉萎縮。
(3)主動運動:當病人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展床上主動訓練,肢體功能恢復。
1.BOBARTH握手:助病人將患手五指分開,健手拇指壓在患側拇指下面,余下4指對應交叉,并盡量向前伸展肘關節,以堅持健手帶動患手上舉,在30°、60°、90°、120°時,可視病人病情要求病人5-15分鐘左右,要求病人手不要晃動,不要憋氣或過度用力。
2.橋式運動:囑病人平臥,雙手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足抵于床邊,助手壓住病人雙膝關節,盡量使臀部抬離床面,并保持不搖晃,兩膝關節盡量靠攏。做此動作時,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為限,囑病人保持平靜呼吸,時間從5秒開始,漸至1-2分鐘,每日2-3次,每次5下,這對腰背肌、臂肌、股四頭肌均有鍛煉意義,有助于防止甩髖、拖步等不良步態。
3.床上移行:教會病人健手為著力點,健肢為支點在床上進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緊床欄,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橋式運動狀,臂部抬離床面時順勢往上或往下移動,即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動。若健手力量達5級,可教病人以手抓住床邊護欄,健足插入患肢膝關節下翻身。
[床邊活動指導]
(1)起床:1.由健側起,囑病人以BOBARTH握手將上身盡量移近床邊,帶動患肢移出靠近床邊放下,以健手肘關節撐住床面,扶住患肩以幫助病人起床。由患側起,準備情況同健側,起床時以手掌撐起以助起床。這兩種起床方法省力、安全,病人習慣后,能自行起床。
(2)患肢平衡訓練:幫助病人患側肩關節取外展45°。位:肘關節伸直、外旋:腕關節被動背曲90°:五指分開支撐在床面。如病人伸展不充分,可將臂部壓住患手,用靠近病人的肘關節,兩肩相抵,助病人伸直肘關節,病人雙下肢并攏,足底著地軀干盡量向患側傾斜,停留一段時間后坐直,反復練習。移動困難時,可借病人用健手觸摸置于患側前方物品或手幫助訓練。
(3)站立: 助病人雙足放平置于地面,兩腿分開與肩寬,雙手以BOBARTH握手盡量向前伸展,低頭、彎腰、特需,重心漸移向雙下肢,協助人員雙手拉 病人肩關節助其起來。如病人患肢力量較弱不能踩實地面時,協助人員可以雙膝抵住患者患肢膝關節,雙足夾住患足,病人將雙手置于協助者腰部,以助輕松起立,但不要用力拉扯衣服等,以防跌倒。
(4)站相訓練;教病人特需,挺胸,抬頭,放松肩、頸部肌肉,不要聳肩或抬肩,腰部伸直,伸髖,雙下肢盡量伸直,可用穿衣鏡來協助患者自行糾正站相中的不良姿勢。
[下床活動指導]
1.行走訓練指導:行走前,下肢肌力先達到4級建議在康復醫生指導下進行,以免產生誤用綜合征,遺留一些難以糾正步態。
(1)步幅均勻,頻率適中。
(2)伸髖屈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轉移,另一腳足跟亦先著地,重心又轉移至后足,開始下一個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