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又名江蘇省淮安仁慈醫院,始建于1892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急救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綜合性醫院。<... [ 詳細 ]
傳遞生命的希望
時間:2012-11-02 18:29來源:求醫網
年有夏季,懷著對醫學的美好憧憬,剛剛踏出大學校門的薛玉保就穿上了白大褂。而這一干就在腫瘤內科工作了二十二年。“回顧走過的人生道路,我深感欣慰,畢竟我讓許多腫瘤患者延長了生命。對一個醫生而言,這就是我的幸福。”
堅 實 的 腳 印
薛玉保出生于時碼鄉,從小見識了太多的患病而又無錢醫治的人,這對她幼小的心靈曾產生過很大的觸動。年高考時,她義無反顧地報考了中醫學院,立志成為救死扶傷的醫者。
大學畢業后,這位農民的女兒分配到市第二醫院工作,對此,她有說不出的高興。為了提高服務技能,她拜能者為師,虛心向老同志學習。日常工作中,她注意經驗的積累,經常收集典型、疑難病例,拾眾家所長。對每一個前來就診的患者,都認真細致地檢查,一絲不茍地分析病情,遇有疑難虛心請教,查閱資料精心治療。為了拓寬視野,跟蹤現代醫學,年,她赴省醫院進修深造,師從馮繼峰、陳嘉教授。名醫的指點,不懈的努力,她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她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了過來。期間,不知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付出了多少艱辛。
將 心 比 心
腫瘤內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接受治療的全都是癌癥病人,人得了癌癥以后,由于受社會上人們談論的“十癌九死”的恐癌癥影響,普遍存在著病魔陰影的現象,心里有一個解不開的結,時常想到“我真的得了不治之癥?”因而更加重了患者心里負擔。給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
針對病人各種不同的心里,薛玉保感到,醫療服務不僅僅是單純的治療,更要讓病人感覺“有希望”。為此,她在給病人治療的同時,堅持對病人進行“激勵”,與病人進行溫情對話,以驅趕病魔制造的陰影。
家住洪澤的患者畢某,今年64歲,年因胃癌做了胃大部切除術,年底,又被查出腹腔轉移,且出現大量腹水,收住腫瘤內科后,病人情緒低落,薛玉保對他說:“你要有信心,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我一次機會。”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力量。在以后的治療過程中,他積極配合,戰勝了化療過程中的折磨,至今仍帶瘤生存。
醫 患 情 結
從醫以來,薛玉保日日走在病人床邊,從黃昏到黎明,又從黎明到黃昏。工作給了她太多的感受:“當無奈地看著自己親手診治的病人生命火花一點點在消逝,當痊愈出院的患者握住我的手道別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竭盡所能,并不斷提高診治水平,才能坦然地面對患者,無愧地告別逝者”。
正是這份醫患情結,薛玉保日復一日忙碌在平凡的崗位上:為術后迷茫、不知所措的病人指點迷津;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采取個體化治療,進行心理疏導;與出院患者保持聯系,進行療效評估,康復指導……正是這點點滴滴,增強了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時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同時,也贏得了病人的信賴。
“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我的母親也是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因此,我更加理解癌癥患者。得了癌癥是不幸的,但得了癌癥不等于死亡。對于每一位患者,只要樹立信心,積極治療,很多病人還是有希望的,在臨床上,我將選擇適合的方案,采取個體化治療,幫助他們戰勝病魔,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薛玉保如是說。
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但薛玉保為她所從事的那份工作而自豪。(丁以洲 朱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