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始建于1956年,經過50年的發展已成為科室齊全、設備先進的以精神科為主的現代化綜合醫院。現已發展成為占地34226平方米,... [ 詳細 ]
強迫癥的診斷與治療
時間:2012-11-03 15:09來源:求醫網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臨床表現 癥狀多種多樣,既可為某一癥狀單獨出現,也可為數種癥狀同時存在。在一段時間內癥狀內容可相對的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癥狀內容可不斷改變。 一、強迫觀念 :即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疑慮等頑固地反復出現,難以控制。 (一)強迫聯想:反復聯想一系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 (二)強迫回憶:反復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克制,非反復回憶不可。 (三)強迫疑慮: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復核實。如出門后疑慮門窗是否確實關好,反復數次回去檢查。不然則感焦慮不安。 (四)強迫性窮思竭慮: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復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克制,如反復思考:“房子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強迫對立思維: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復在腦中相繼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 二、強迫動作 (一)強迫洗滌:反復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總擺脫不了“感到臟”,明知已洗干凈,卻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強迫檢查:通常與強迫疑慮同時出現。患者對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復檢查,如反復檢查已鎖好的門窗,反復核對已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文稿等。 (三)強迫計數:不可控制地數臺階、電線桿,做一定次數的某個動作,否則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數起。 (四)強迫儀式動作:在日常活動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脫衣鞋并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 三、強迫意向 在某種場合下,患者出現一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卻不能控制這種意向的出現,十分苦惱。如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雖未發生相應的行動,但患者卻十分緊張、恐懼。 四、強迫情緒(obsessive emotion)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會做出違反法律或社會規范甚至傷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癥患者那樣對特殊物體、處境等的恐懼。注意事項當下列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癥狀持續存在影響正常生活時,就應該考慮找心理醫生進行咨詢和治療了: 經常對病菌和各種疾病敏感,并毫無必要的擔心; 經常反復洗手而且洗手的時間很長,超過正常所需要; 有時會毫無原因的重復相同的話語好幾次; 覺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飯,走路時要遵循特殊的順序; 經常沒有必要地反復做某些事情,例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物,文件,表格,信件等; 對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都要產生懷疑; 經常不自覺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或想法,使人不能擺脫; 經常認為自己的細小的差錯就會引起災難性的后果; 時常無原因地擔心自己患了某種疾病; 時常無原因地計數或多次吟唱某一段歌曲; 在某些場合,很害怕做出尷尬的事; 當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銳物品時會感到心煩意亂; 為要完全記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擾; 有時會毫無原因的破壞某些物品,或傷害他人; 在某些場合,即使當時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頓; 當聽到自殺,犯罪或生病這類事情時,會心煩意亂很長時間,很難不去想它。 有潔癖、幻想癥、電郵綜合癥、自慰過度等表現。 當腦子里出現聽到或看到某一觀念或某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詞句。病程和預后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可持續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病年齡較早和病程較長者,治愈后欠佳。隨年齡增長,癥狀逐步減輕;病前有較明顯精神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不顯著、病程較短;無陽性家族史者的癥狀也有可能自發緩解。人群特征 不是每個強迫癥患者都具有以下所有特征,不能以偏概全。性格表現只是一種表象,重點在于其發病原因。強迫癥患者也具有許多優秀的人格特質,這邊只是列舉了部分患者的某些性格特點。另外,此段內容有待考量與判斷。不一定正確。 強迫癥多在30歲以前發病,以腦力勞動者常見。某些強烈的精神因素作為起病誘因,強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觀、任性、急躁、好勝、自制能力差,少數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膽小怕事、怕犯錯誤、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謹慎,反復思想,事后不斷嘀咕并多次檢查,總希望達到盡善盡美。在眾人面前十分拘謹,容易發窘,對自己過分克制,要求嚴格,,工作認真負責, 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可持續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病年齡較早和病程較長者愈后欠佳。隨年齡增長癥狀逐步減輕,病前有較明顯精神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不顯著病程;較短無陽性家族史者的癥狀也有可能自發緩解。病因及發病機制 強迫癥是一種病因比較復雜的心理障礙,許多研究者分別從神經生化、遺傳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途徑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因,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十分有說服力的解釋。以下列舉幾種主要的假說及影響因素。 一、觀察學習假設 根據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慮-誘發刺激聯結(無條件反射),經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習得了一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一旦獲得之后,個體便發現借助于強迫觀念的一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并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一部分。 二、系統家庭假設 這種假設認為,病癥表達了系統的破壞,而這個系統存在于人際關系當中,成員之間的互動結成了一定的系統。在這里,個體的行為是由于他人的行動影響所致,反過來,他也會以一種循環的方式去影響他人。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沒有明確的頭和尾,主要依據"彼此吸引"的原則來進行互動。 三、Rachman-Hodgson假設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導致強迫癥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共同作用。1.遺傳因素;2.情緒失調;3.社會性學習;4.對于特殊經驗的學習。他們假定,強迫癥是一個連續變化發展的行為模式,由于上述幾方面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導致個體最終演變成強迫癥。 四、精神分析學說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癥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是由于防御機制不能處理 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于是產生了強迫性癥狀。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理解所有強迫癥的關鍵。當本我的情欲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調節這類驅力發生沖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制來調節它們的沖突以及緩解沖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假如這些防御機制不足以抵御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欲望沖動,強迫癥性沖突就產生了。由于本我要尋求的表現的本能沖動處于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沖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所以,焦慮被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強迫癥最基本的核心癥狀。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癥狀時,則表現為癔癥的轉換性癥狀;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為癔癥的分離性癥狀;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為恐懼癥;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為強迫癥;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為焦慮。這些癥狀可理解為"妥協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實的結果。 五、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來解釋本癥的生理機制。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不但人類正常的行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結果,病態的行為反應已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 ,強迫癥的產生可能就是如此。 經典的條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癥看作是學得的恐懼反應。華生做過一項實驗,一個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僅九個月,身體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們趁Albert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敲響一面銅鑼,這聲突如其來的巨響終于把小Albert嚇哭了;不僅如此,配合銅鑼刺激,他們還使Albert學會了對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產生了恐懼反應;經過3個月的反復實驗,這種恐懼反應甚至進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動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條件作用的觀點是,受到強化的行為就容易保留下來。這在強迫癥中看得最清楚:強迫禮儀常常是一種可減輕充滿恐懼的強迫性思維的行為,所以不管這個行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還是繼續下來。例如,患有強迫性核查癥狀的病人,會不斷地檢查他們是否把門鎖好,是否把衣服疊好,是否把燈關掉等等。他們需要以固定的、禮儀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們被這種需要困擾著。Roper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試的檢查反應。在被試的儀式動作前后對他們進行估量,可以發現核查前焦慮有明顯的增長,而在核查后焦慮有所減輕。這說明他們的強迫性核查行為在得到強化。通過強化習得的強迫癥行為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是偶然的結果。研究發現,有復視等癔癥癥狀的飛行員似乎有一種與焦慮來源直接有聯系的癥狀;與此相反,許多強迫癥狀只不過是變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結果。 六、素質特別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約2/3的強迫癥病人病前即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現為:力圖保持自身和環境的嚴密控制,他們注重細節,做任何事都力求準確、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確定"的感覺。他們或者表現為循規蹈矩,缺少決斷,猶豫不決,依賴順從;或者表現為固執倔強,墨守成規、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 七、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癥重要的誘發因素 諸如由于工作、生活環境的變遷,責任加重,處境困難,擔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喪失親人,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有些正常人偶爾也有強迫觀念但不持續,但可在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而持續存在,從而形成強迫癥。 八、遺傳在本病發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強迫癥的患病率為5.2%-7%,比群體的發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屬強迫性人格者也較多。 九、生化研究 提示5-羥色胺(5-HT)系統功能增強與本癥發病有關,因此5-HT再攝取遏制劑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明等,都對強迫癥有較好的療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癥與抑郁癥的發病存在連鎖關系,如本癥患者有25%-40%對氟美松遏制實驗(DST)不遏制,部分患者多導睡眠圖顯示快速動眼睡眠(REM)潛伏期縮短等。} 十、神經信號傳導研究 年,國際優秀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中科院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回路”出現信息傳導不暢是強迫癥的病理原因,馮國平的研究小組在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居然出現了類似人類強迫癥的行為——小鼠反復抓自己的臉(小鼠通過抓摸來“洗臉”),直到毛皮破損,甚至流血,還無法停止,同時還會焦躁不安。研究人員介紹說,Sapap3是Sapap家族蛋白質中,單獨在紋狀體中“任職”的一位。它缺位時,一些信息傳導會出現“一邊倒”。比如,正常情況下,小鼠感覺臉臟了,抓幾下就會感到干凈了,但沒有Sapap3時,“臉干凈”的信息怎么也傳不回大腦,于是小鼠就會不停地重復一個動作,無法停止。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著作《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也進一步驗證了神經回路學說,指出強迫焦慮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癥,發明了以此原理開發的緩解強迫焦慮的自助方法。診斷依據 一、不可控制的反復出現某種觀念、動作或意向,伴有焦慮和痛苦的情緒體驗。 二、患者明知這些癥狀不合理、不必要、卻難以擺脫,迫切要求治療。 三、患者的工作,學習效率明顯下降,對日常生活也產生不良影響。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診斷。病程可長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個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腦器質性疾病伴發的強迫癥狀。鑒別診斷 妄想癥和精神分裂 有些強迫癥個體表現出來的強迫思維也具有妄想特征。有5%的強迫癥病人堅信他們的強迫思維是真實的,另外20%的人也相信,但是沒有到堅信的地步。因此,我們在診斷的時候必須考慮用缺乏“自知力”這個標準,來診斷那些對自己的思維堅信不疑的病人。妄想癥與強迫癥的區別強迫癥會有強迫動作。因為強迫癥中,強迫思維往往伴有強迫動作。 強迫思維與抑郁性沉思(DepressiveRumination) 對強迫思維與抑郁性沉思要做出明確區分具有一定的困難。二者的區別在于思維的內容和對思維的抵制程度不同。與強迫思維不一樣,抑郁性沉思的內容是悲觀的,最后陷入沉思。而且,抑郁性沉思的人不太會努力來壓抑這些想法,而強迫癥患者會努力壓制這些想法。當病人同時患有強迫癥和抑郁癥是,他會表現出這兩種癥狀,但是在暴露聯系中,只有強迫癥狀得到處理。在臨床上,我們還發現,患有抑郁癥的病人認為治療是無效的,這樣的觀點會影響患者對治療進展的正性評價,影響患者的積極性,雖然這與強迫癥無關,但是,在治療中,也需要的到處理。 顳葉癲癇:偶可出現強迫觀念和行為,呈發作性,并有其它顳葉癲癇的癥狀,腦電圖、腦電地形圖等檢查可助鑒別。 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與強迫癥在過度憂慮上就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與強迫思維內容不一樣,過度性憂慮,其憂慮的具體內容一般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而且病人并不認同自己的憂慮是不合適的(自我協調ego syntonic),它們不會覺得它們不應該擔心那些事情。而強迫思維的內容一般是虛構的,而且對這些想法病人認為是不合適的(自我不協調 ego dystonic),他們認為不應該出現這些念頭。除此之外,廣泛性焦慮障礙病人和強迫癥病人都會擔心他們日常的一些事情,比如擔心他們的孩子會生病,廣泛性焦慮障礙病人會擔心由于生病導致的長遠的后果(比如學習退步,身體衰弱等等),而強迫癥患者則會注意疾病的病菌(比如他們的孩子身上的感冒病毒會大批滋生)。對于那些沒有強迫動作,只有強迫思維的患者,尤其要區分憂慮與強迫思維。 恐懼癥: 如果不考慮儀式行為,特定的恐懼癥和強迫癥是很相似的。比如說,對細菌和老鼠的病人常常能夠通過成功回避老鼠來降低焦慮,但是,對于強迫癥病人來說,如果他帶有“老鼠病毒”的強迫思維,雖然老鼠已經走了,他仍然會感覺受到細菌的感染,即便是在知道某個地方只是在幾個小時前出現老鼠的情況下,也會感覺被感染。這些問題通常會導致病人隨后采取回避性行為(比如大洗衣服。洗澡等)。這些行為通常在特定的恐懼癥病人身上不會發生。 疑病癥與身體變形障礙(Body Dysomorphic Disorder) 疑病癥的特點是對自己的健康特別關注,身體變形障礙關注的則是自己身體上有什么畸形,這兩個方面也是強迫癥患者強迫思維的內容。將強迫癥與它們區分開來的較好方法是從內容這兩個方面。大多數疑病癥和身體變形障礙關注的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問題。而且,強迫癥病人害怕將來會感染上疾病,而疑病癥與身體變形障礙通常關注的是現在已有的一些問題,比如疑病癥害怕自己已經生上什么病了。 抽動穢語綜合癥(Tourette’s Syndrome)和其他抽搐障礙(Tic Disorde)治療 (1)心理治療:解釋性心理治療為治療的手段之一。對于患者要冷靜分析本人的人格特點和發病原因,包括童年有無產生強迫癥的心理創傷。如能找出原因,應樹立必勝信心,盡力克服心理上的誘因,以消除焦慮情緒。要以堅強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為和思維。矯正強迫癥行為和思維要循序漸進,并持之以恒,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同時多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灶去遏制病態的興奮點。 生物反饋治療、系統脫敏療法、厭惡療法、暴露療法等,都有一定效果。 可以試用這樣的治療方法:把病人置于嚴密監護下,當病人欲進行強迫動作或思維時,家人就以談話或邀請參加某種活動的方法分散轉移其注意力,以阻止強迫動作和思維發生。同時請精神科醫生講解治療原理,給病人以鼓勵和獎品。第二階段再讓病人逐步接觸能誘發強迫的刺激,一方面阻止癥狀的出現,一面使刺激逐漸升級。實踐證明,經多種治療無效的難治病人,大多數用此法能獲得好的效果。 對于強迫觀念者,當強迫觀念一出現,即用聲音干擾,效果也較滿意。 家屬對病人應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要過分擔心,盡量避免跟病人講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建議按常識給予答復,說一遍即可,無需重復。 (2)藥物治療:可用類抗抑郁劑及單胺氧化酶遏制劑治療。 ①氯丙咪嗪:對強迫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對伴隨的抑郁癥狀也有治療效果。氯丙咪嗪的治療劑量為150~300mg/日,分2次口服。開始用時劑量宜小,逐漸加量。 ②氟西汀(百憂解):對強迫癥狀有較好療效,氟西汀的治療量為20~80mg/日。 ③氯羥安定:對強迫癥狀也有一定效果。氯羥安定的治療量為1~2mg/日。 (3)精神外科治療:對少數癥狀嚴重、久治不愈的強迫癥患者,可破壞患者腦的某些部位如額葉內下側、扣帶回等,對減輕強迫癥狀和社會適應功能均有一定幫助,但須嚴格掌握對象 預防 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被一些想法和行為所操控,比如反復想同一個問題,或者重復做同一件事。盡管他們明知這些想法和行為沒有必要,卻無法停止。當這些想法和行為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時,他就可能罹患一種嚴重但可以治療的疾病,精神醫學家稱之為強迫癥,或強迫性神經癥,英文縮寫為OCD。 患有強迫癥的患者常為那些持續的、重復的想法或強迫動作感到煩惱,并引起毫無根據的、過分的、不必要的焦慮或恐懼。他們對自己的行為不斷產生懷疑,經常需要詢問別人,獲得他人的證實。因此,強迫癥的特征是:患者明知這些強迫想法和儀式行為沒有必要,但不管怎樣都要去完成。強迫癥的預防 從小注意個性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給予過多,過于刻板的要求,對于預防強迫癥的發生有很大幫助,特別是父母本人有個性不良者更應注意。 參加集體性活動及文體活動,多從事有理想有興趣的工作,培養生活中的愛好,以建立新的興奮點去遏制病態的興奮點。 采取順應自然的態度。有強迫思維時不要對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帶著“不安”去做應該做的事。 有強迫動作時,要理解這是違背自然的過度反應形式,要逐步減少這類動作反應直到和正常人一樣。堅持練習,必然有益。 注意心理衛生,努力學習對付各種壓力的積極方法和技巧,增強自信,不回避困難,培養敢于承受艱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質,是預防的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