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中醫院成立于1982年,是集中醫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 [ 詳細 ]
中醫治病精髓:治病先辯證擒賊先擒王
時間:2012-11-07 13:17來源:求醫網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 每臨一個證,要認真分析找出病情的“主要矛盾”,并緊緊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開,次要矛盾迎刃而解。一種病證,在一個時期內,必有一個起主要作用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解決后,其他矛盾隨即減輕或化解。
這樣說,不是主張可以忽視次要矛盾,古人云:“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園行欲方”。臨證治病時有一點慮及不到,結果都可能是災難性的。畢竟我們面對的是**至貴的人的生命。試舉一病例說明:有某病人,患上嚴重的心肌炎,服用地塞米松后,病情有所減輕,但終不能痊愈,主要的癥狀是氣短心悸四肢無力。即而找中醫治療。第一次找的是一名老中醫,他給開了兩盒十全大補丸。服了后毛事沒管。第二次找的是一名中醫大畢業的青年中醫,他開的方子如下:黨參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阿膠12克, 麻仁10克,桂枝12克, 生地12克,麥冬10克,生姜5片,大棗7個。桃仁12克,紅花12克。丹參12克 。從方議上來看,大約是炙甘草湯加減。此方服了十余付,亦未顯多大療效。后來病勢有加重之勢,"有病亂投醫”,經人介紹又找了一名"民間中醫",此人外表土里土氣,胡子半尺長。他只望了病人一眼,說“氣虛”!連脈也沒摸。就開出方子: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三錢。字寫的歪歪扭扭。服了七八付后,居然見效了。各種癥狀都見輕。一直服到痊愈。
在這個病上,為什么有名望的老中醫和中醫大學科班出身的青年中醫會輸給一個民間中醫?
這個病人患的心肌病,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因過度勞累引起的元氣大虛,初為虛寒證,日久轉為虛熱。
氣虛陰虛是主要矛盾!那個大概連脈也不一定會摸的“民間中醫”,一眼能視出病根是氣虛陰虛。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所施之方 故有效。 而其他科班的“中醫們”,懂得“病機辯證”太多了,越辨越昏,反而“歧路亡羊”,沒能抓住“主要矛盾”。炙甘草湯也不是完全不對,但是桂枝麻仁不當用, (這樣的病還不去桂枝麻仁,臨證變通能力太差了)針對主要癥狀氣虛的藥又太輕了,杯水車薪。
這個例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它能告訴我們:每診一病人,必要弄清病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針對主要矛盾主要癥狀上,下大劑量解決,然后再兼顧其它矛盾予以解決。
中醫治病的理論離不開哲學的指導,既要重視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同時也要重視矛盾的特殊性,在特殊的矛盾中充分強調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緊緊抓住病人病情的主要矛盾,花大力氣,下大劑量解決病人的主要的矛盾,治病就會得到突破性的效果。
年過半百的孫女士,兩年前因受風致痙攣性斜頸,頸部向右偏斜伴抽搐,頸肩疼痛劇烈,以致影響生活與工作。她痛苦萬分,求醫無數,口服多種西藥無效,但又不愿接受風險大、費用高的手術治療,無奈去國內中醫科學院醫院求診。
該院主任醫師仝小林仔細檢查后,辨為寒束筋脈證,并采用發表解痙、調和營衛方法,以葛根湯為主方(葛根60g,生麻黃9g,川桂枝30g,白芍 90g,炙草15g,全蝎9g)治療。服藥10劑后,患者斜頸緩解一半,睡眠改善。又繼服30劑,患者斜頸基本緩解,頸肩腰痛已基本消失,僅睡覺時有輕微頭顫,不影響睡眠。后電話隨訪,患者斜頸已完全緩解,頭顫消失。
這個病例的成功,與仝小林運用張仲景的抓主癥思維分不開,與靈活使用經方分不開。他分析,患者有受風史,頸部偏斜、痙攣抽搐是主癥,以葛根湯為主方,可以達到理想效果。
仝小林介紹,中醫從癥論治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癥—方、—癥—藥凝結著每一時代醫學家的寶貴經驗。如大便干結用麻子仁,魚骨鯁喉用威靈仙,巔頂頭痛用藁本,后項頭痛用葛根,前額頭痛用白芷等,已成為臨床針對某些癥狀治療的范例。《傷寒論》中“但見一證便是”就揭示了辨主癥對臨床施治的重要意義。它既簡化了辨證過程,指導組方配伍,同時又提高了臨床療效。
仝小林認為,從表面看,抓主癥似乎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膚淺治標方法,其實不然。癥狀是證的主要外部表現形式,每個證都是由一定的癥狀組合而成,對證的認識必須通過對癥狀的辨析才能識得病因、病性、病位、病勢。主癥的強與弱、多與少等量的改變可導致證的質變,往往是病機的重要提示。許多急、重證以及怪病,病機復雜,一時難以明辨,可根據一兩個最突出的主癥,擇選相應方藥。如果“擒賊先擒王”,針對主癥而治,往往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他曾治一肺癌術后患者,已20余日未進食,頻頻唾涎液,半日內吐涎半升多,食即嘔吐。對此,仝小林想到理中丸原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再觀其整體狀況,一派陽虛內寒之象,確定患者屬于理中丸證而投以湯劑(淡附片30g,干姜15g,炒白術30g,紅參15g,清夏30g,炙草15g,肉蓯蓉30g等)。患者服藥一周,涎唾減少,其他癥狀也隨之減輕。
仝小林體會,抓主癥思維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對臨床組方配伍的指導作用。依主癥確定君臣佐使的組方之法,不僅有的放矢,針對性強,而且便于理解掌握,特別適于初學者。
如果依主癥立法處方,則君臣易定位,佐使好安排。當然,君臣藥物也盡可能選擇與辨證藥性相符合的藥。如麻杏石甘湯,“喘”是主癥,選擇擅于平喘的麻黃為君,以宣降肺氣之杏仁為臣,以辛涼宣泄之石膏(對證)為佐,調和諸藥的甘草為使。如此配伍組方,君臣佐使簡單明了,便于臨床應用。
隨癥加減對于初學者最不易掌握。因為基本病機及證的本質往往變化較慢,隨癥加減多是針對癥狀加減,因此,所加之藥多是針對新現主癥,所減之藥多是由于某癥已經減輕。如杞菊地黃丸即是在六味地黃丸諸癥基礎上出現兩目昏花,視物模糊,眼干澀之主癥,所以可以把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作為君藥。
依主癥立方還可解決臨床常見的無證可辨問題。此時實驗室指標異常可以視為“主癥”,依“主癥”立方,即首先針對實驗室檢查的異常指標擇用有效中藥作為君藥(這些藥物或可稱為指標藥),再根據體質、舌苔、脈象等征象確定其寒熱虛實屬性,進而選擇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