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創建于1968年2月,前身是湛江地區中醫院,1983年改為現名,是粵西地區建院較早、規模較大、學科比較齊全,集醫療救護、... [ 詳細 ]
慢性胃炎知識問答
時間:2012-11-07 15:48來源:求醫網
1.慢性胃炎的發病情況如何?
慢性胃炎應該是老百姓最為熟悉的疾病了。的確,慢性胃炎的發病率是比較高的。有資料顯示,成人患有慢性胃炎比率約在50%~80%,甚或更高。有的存在臨床癥狀,有的可以完全沒有癥狀,但作內鏡檢查、經過胃黏膜活檢可以證實慢性胃炎的存在。所以,人們對于慢性胃炎的認識比較混亂,有的則完全不以為然,有癥狀也不去檢查看病。有的則談虎色變,擔心胃炎會威脅自己的生命。因此,具備一定的慢性胃炎的知識,正確認識或對待慢性胃炎非常必要。
2.慢性胃炎有哪些類型?
慢性胃炎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某些比較少見的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所謂淺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組織學上一般有炎癥細胞浸潤、組織水腫等;而萎縮性胃炎則表現為胃黏膜層變薄、萎縮、腸上皮化生等。事實上,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兩種病理改變可以同時存在。一般年輕患者以淺表性胃炎為主,年長患者則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為主。我們的胃每天都要受到食物刺激,慢性淺表性胃炎很難有機會完全恢復。時間長了,不少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慢慢演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且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年齡增大、肌體衰老、器官萎縮是相平行的。所以,老年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較高。
3.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是什么?
現在看來,慢性胃炎主要病因有細菌感染、機械損傷、化學損傷(如藥物、酒精、十二指腸膽汁胰液反流)以及某些免疫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在這些因素中,細菌感染需要引起特別重視。所謂細菌感染,指的是幽門螺桿菌,也就是人經常說的Hp感染。Hp是幽門螺桿菌的拉丁文或英文首字母的縮寫。為什么要特別強調Hp?因為Hp長期感染,可以通過毒素、免疫損傷等機制,加重患者胃的損傷,甚至可以促進胃黏膜一些與胃癌有關的病變惡化。其他因素如胃十二指腸反流可以用合理的治療糾正,從而使慢性胃炎減輕。
4.慢性胃炎與胃癌是什么樣的關系?
這是人們最為關注和議論最多的問題。就慢性胃炎本身而言,無論是慢性淺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都不會直接變成胃癌。有關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關系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年以后,胃黏膜會出現與胃癌有一定關系的病理改變,如不典型增生。這種不典型增生如不作觀察和治療,若干時間后會癌變。所以,不典型增生被稱為“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也有不同的等級。根據其在組織、細胞形態結構上與正常組織的差異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只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才與胃癌最為接近,而且也被認為不會好轉。大部分輕、中度不典型增生經過治療以后可以逆轉。有的重度不典型增生也要經過相當時間才完全轉變為典型的胃癌。我們曾見到一例高齡、嚴重心臟疾病的女性患者,連續隨訪三年,她胃內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灶一直穩定。按處理常規,這樣的患者是應當進行手術治療的。但根據這位女性的全身狀況,并無手術必要。
5.什么是“腸化”?
“腸化”是腸上皮化生的簡稱。“腸化”是胃黏膜活檢病理報告上經常見到的名稱。它指的是胃黏膜在長期的慢性炎癥等因素的作用下發生了形態與功能的改變。形態上與小腸或大腸的黏膜上皮有某種相似,功能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即經過特殊染色后顯微鏡觀察,黏膜細胞內出現了小腸或大腸黏膜細胞內的化學成分。有人還將“腸化”進一步分為小腸化生和大腸化生,兩者又有完全與不完全之分。不完全性大腸化生與胃癌的關系比較明顯。所以近幾年醫學界也將“腸化”列為癌前病變。
6.慢性胃炎有哪些癥狀?
差異很大。有的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癥狀。有的則有一些比較輕微的表現,如胃部飽脹、隱痛、噯氣、食欲降低、惡心、反酸等。很少有比較劇烈的上腹部疼痛、嘔吐等表現。一般不會有明顯體重降低。
7.怎樣對待慢性胃炎?
對待慢性胃炎應該采取這樣的態度:重視、檢查、觀察、治療。
慢性胃炎患者的這些癥狀沒有特異性,其他消化病或其他系統疾病也可以有類似癥狀。慢性胃炎患者的這些癥狀大都比較輕,因此,他們可能并不予以重視。這是錯誤的。我們之所以要重視慢性胃炎的檢查,除了明確診斷以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追蹤慢性胃炎發展過程的變化,要解決加重慢性胃炎某些病理變化的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十二指腸反流等,目的在于預防或早期發現胃癌。
慢性胃炎患者要定期檢查。檢查的手段主要是胃鏡。對于慢性胃炎沒有不典型增生或腸化的患者,一年一次胃鏡檢查。對于有不典型增生患者,輕度者,我們主張6個月~1年復查一次胃鏡;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6個月復查胃鏡一次。對于重度不典型的患者,我們主張接到病理檢查報告后立即再次復查胃鏡,如果仍然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則建議對患者作手術治療或內鏡下治療,切除病灶。切除以后,還要在3個月左右再次復查,以評價治療后的效果,視情況再決定復查的頻率。
8.慢性胃炎如何治療?
嚴格來說,徹底治愈慢性胃炎是有一定困難的。所有針對慢性胃炎的治療都是為解決加重病情的因素,或對癥治療。這些治療措施有:注意飲食生活習慣的改善、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胃十二指腸反流、遏制或減低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及中醫中藥治療等。有時上述治療措施同時并用。
首先,要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對慢性胃炎的影響。飲食要以半流、軟食為主,量要適中。 注意食用具有營養的食物。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的各種營養素充足。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腰等內臟。高維生素的食物帶有深色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酗酒、吸煙、過分辛辣和粗糙生硬的食物等都不利于慢性胃炎的恢復。
其次,要根據個人的主要癥狀和胃鏡檢查的具體病情選擇有關藥物治療。有上腹部疼痛或反酸的患者,可選用H2受體阻斷劑(如法莫替丁)、質子泵遏制劑(如奧美拉唑),也可以用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
現代中醫學也對慢性胃炎的治療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以標本兼治為原則,提出了疏肝健脾、清解郁熱、活血化瘀等治法,并總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中藥方劑和針灸處方,臨床應用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只要做到上述幾點,按照醫生的醫囑定期復查,合理用藥,病情還是可以恢復或穩定的。
9.最后,送給電腦前的觀眾朋友四句經典養胃秘訣:
運動為綱:脾主四肢,適當的運動可促進消化,增進食欲,使氣血化源充足,精、氣、神旺盛,臟腑功能不衰。
素食為常:素食主要包括食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維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雜糧、豆類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
酒宜少量:少量飲酒能刺激胃腸蠕動,消化,亦可暢通血脈,振奮精神,消除疲勞,除風散寒,但過量飲酒,害處很多。
莫要愁腸:中醫認為:思可傷脾。意指思慮過度,易傷脾胃。所以,必須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養,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冥思苦想,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干擾,經常保持穩定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這也是保養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