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位于廣州市恒福路60號,毗鄰白云山和麓湖,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廣東省衛生廳和省中醫藥局直屬的綜合性中醫醫... [ 詳細 ]
患得患失養生大忌
時間:2012-11-08 11:40來源:求醫網
王清海強調,心胸坦蕩是養生第一要訣。
名醫語錄:“養生重在養‘心’,機遇來了,該爭取時我會去努力。至于結果如何,則無需太在意。”
面容慈祥,為人溫和寬厚,這是許多人對第二中醫院副院長王清海教授的第一印象。雖然每次專家門診病人都排著長隊,但他對每一個病人都耐心十足,讓病人打心里覺得舒坦。而與他共過事的人,發現他再忙也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十分令人佩服。作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博士生導師的中醫心血管病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王院長對如何“養心健體”確有一套獨到的理解,他特別強調養生要從“心”養起。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各種物質和名利的誘惑也多,得失之間情緒起伏很大,患得患失是養生的第一大忌。”而他最為推崇的則是《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志閑”、“心安”的淳樸養生理念。
心態要平和,胸懷要寬廣
王清海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是高血壓和心臟病人,他發現這些人多數都有不少“心病”。“畢竟,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可能碰到各種不如意的事,從工作、學習到家庭生活,每個人、每個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無論如何,心不能亂,要慢慢學會調整自己。”王院長說,心亂百病生,心靜則萬病去。心能靜得下來的人自然不急不躁,心氣平和。事實證明這更有利于機體的正常生理代謝,也更有利于工作和生活。
“怪當今居世之士……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采訪時,王清海從書架上取下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他認為書中這段文字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現在有多少在商海中搏擊的企業家或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或過分追求企業的強大、或過于看重個人的名利,這種對物質和名利的欲望使他們往往難以顧及到自己的健康,導致多少豪杰未老先衰、未退先病甚至英年早逝。”
但生活在現代社會,放棄對名利的追逐和對物質的追求,有點不切實際,畢竟大家都是“社會人”,不是逃進深山老林里修道的“方外人士”。王清海也肯定,人活在世上,向上進取,追求事業成功,有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不要過度看重名利得失。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也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機遇來了,該爭取時我也會去爭到。盡了自己的努力后,結果如何,無需太在意。”20多年來,正是這種放松的心態,助他一步步積累起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管理經驗,逐漸從一名普通醫生到當上教授、副院長,乃至成為國內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博士生導師。
“我認為,心胸坦蕩是養生的第一要訣。”王清海解釋道:心是指心態,胸是指胸懷。很多成功人士都懂得心態平衡的重要性,也明白要“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忘志”,但這還只是“養心”的第一層,只解決了如何對待自己。其實胸懷寬廣同樣重要,這一層的要求更高。如果能做到為人誠實有信,坦白大度,心胸坦蕩,包容萬物,還有什么氣可生、有什么“心病”解不開呢?
飲食雜而不多,進食時間要有規律
飲食是健康的保障,也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王清海指出:“在許多人看來,吃飯喝水,似乎只是張開口咽下去的事,再簡單不過了。但事實上有不少人的‘病’是吃出來的。”他認為,飲食要有“節”,這個“節”字起碼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適當調節口味:各種飲料,如酒水、茶、咖啡等,以及一日三餐的食物,如魚、肉、飯、蔬菜等等,都應品種豐富,雜而不多,讓營養更均衡。當然,每餐不一定要吃多種,但可適當換口味,不要太挑食,酸、苦、甘、辛、咸,什么都可吃一點,只是要掌握好一個“度”,過猶不及。
2.食量要有節制:一日三餐應有定量,不宜饑一頓飽一頓,或暴飲暴食。王清海說,他每頓飯都在七八成飽之間,因此腸胃很少“抗議”。 “脾胃為后天”,保護脾胃十分重要。古人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說,足見過度飲食的危害之大。平時再喜歡的食物也要有節制,因為再好的東西,一口氣吃太多了也會傷腸胃。
3.進食時間規律:一日三餐的時間要相對固定,不要早一頓晚一頓。像的士司機和一些經常出差的人,常過了吃飯的時間還餓著肚子,結果就得了胃病。王院長建議,對于工作特別忙、經常會誤了吃飯的人,應適當帶點食物在身邊,到了吃飯的時間還是要先墊一墊肚子,切莫讓腸胃空轉,這種無負載的運轉,很易對腸胃造成損害。
作息:入秋后宜早睡晚起
“我晚上11時左右睡覺,最遲不超過12時。”王清海指出,現代人的夜生活豐富多彩,特別是年輕人,許多人的快樂時光是在晚上10時以后才開始的,一直持續到三更半夜,而白天卻呼呼大睡。對此,他很不贊成:“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白天陽氣旺盛,人的精力充沛,正是工作學習的好時光;入夜陰氣盛,在這時身體就應該盡量靜下來休息,恢復體力,積蓄能量。”
“作息除了要符合時間規律,還要符合自然氣候變化的規律,才能做到精神內守,陰陽平衡。”王清海指出,中醫認為春夏秋冬作息時間各有規律:春天陽氣升發,宜早睡早起,夏天陽氣旺盛,宜晚睡早起,秋冬陽氣逐漸收斂陰氣盛,則宜早睡晚起。像現在時序已入深秋,中老年人除了要早睡,早上還可適當“賴賴床”,在日出前后起床比較適宜。
運動:早上慢跑可提神
王清海建議不同的人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并持之以恒。他一個星期要出兩次專家門診。門診的當天早上,他6時就起床,到家附近的麓湖公園里沿著湖邊慢跑1小時。他分析說:“晚上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臟腑器官功能低下,氣血流動緩慢。如果在早上起來跑跑步或做其他有氧運動,能有助于喚醒臟器功能,加速氣血的流動,增強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
“我偶爾因為天氣或其他原因沒去跑步,但當天出門診的精神就不一樣。如果跑了步,我可以從早上8時看病看到中午12時都不覺得疲勞,但不跑步的話到早上10時就會覺得有點累。”他指出,那是因為有氧運動可使大腦得到更充分的血氧供給,所以才會精神十足。
防病忠告
節假日期間中老年人最易血壓高
“節日期間中老年人因高血壓來看病的,要比平常增多10%~15%”。因此,有下面幾種情況的中老年人應引起警惕:
1.遇到好事樂過頭:比如兒孫從國外回來了,老人心里一高興,情緒波動大,血壓會隨之不穩;
2.挑起矛盾或傷心憂過頭:親朋好友聚在一起,談起某些不愉快的往事,或者憶起某個去世的人、或某些場合觸景傷情等等,也會引起血壓升高。
3.生活規律改變:在外的兒孫好不容易趁假期回家一趟,老人忙前忙后,招呼好孩子的吃喝,晚上還要與孩子聊天至深夜,生活規律被打破,影響了睡眠時間和質量,血壓自然不穩。
4.過節太放松自己:由于過節團聚多,運動鍛煉反而減少了;而且,親友見面多會好吃好喝,易因一時高興開懷暢飲,或談得興起,遞到跟前的煙“來者不拒”, 造成煙酒過量,也會威脅到血壓和心臟的穩定。
因此,王清海建議:節日期間,中老年人無論如何還是要盡量保持日常平靜、規律的生活和心態,警惕高血壓和心臟病來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