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醫院始建于1947年,是一所二級甲等醫院,分南北兩個院區。1995被國家衛生部評為“國家級愛嬰醫院”,是新農合、市、縣醫保定點醫療單... [ 詳細 ]
缺血性腸炎的臨床癥狀診斷與治療
時間:2012-11-09 17:57來源:求醫網
缺血性腸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結腸血運不足而引起結腸粘膜壞死和潰瘍形成的急性或亞急性結腸疾病。腸血運不足可因腸系膜血管阻塞,也可因這些血管的血循環動力學改變引起。本病發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少數也可發生于青年人或兒童。最常見的癥狀是餐后患者突然發生輕度或中度下腹疼痛,大便出現鮮血或血性粘液便,少數病例可出現劇烈腹痛。可伴有腹瀉或便秘,腹脹,病人極度不安,出汗等癥狀。有的可表現亞急性腹痛以及血便或粘液血便。其原因可能是,餐后人體大量血液集中上消化道,造成原已供血不足的結腸血液更為減少或一定供血不足,產生結腸粘膜急性缺血性壞死潰瘍而出現便血。本病無特別的的前驅癥狀,腹部檢查常僅有輕度壓痛,部位大多位于左腹部。任何結腸部分均可罹患,但最常累及脾曲與降結腸。本病多在患者原有動脈硬化癥、器質性心臟病,心房纖維震顫、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等疾病的基礎上發病,也有的在施行手術后或行結腸鏡檢查服瀉藥腸道準備后發病。本病行結腸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和作出診斷。鏡下可見結腸粘膜發生單發、直線型淺且較長的潰瘍,潰瘍之間常見有正常粘膜組織。本病輕的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較好。嚴重者可發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一般及時以西醫藥擴容、抗菌等結合中醫藥活血化瘀通脈等治療可較快改善癥狀,治愈此病。本病較易復發,應積極治療原有關并發疾病,平時或病愈后應多飲水,改善血液的粘稠度,防止復發。陳金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