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中醫院座落在寶嶺山下,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集醫療、預防、保健、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二甲”中醫院。并先后獲得郴州市“文明單位”、“文明示范... [ 詳細 ]
手足口病的中醫治療掃描
時間:2012-11-19 10:47來源:求醫網
手足口病是一種以手足、口咽部皰疹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兒童傳染性疾病。該病屬于中醫的“時疫”和“溫病”范疇。中醫治療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為前驅期、發疹期及恢復期3個階段,治療時醫家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證候進行辨證擬定處方并隨證加減。
前驅期
患者主要癥狀為發熱、微惡風、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舌苔薄白,脈浮數,宜清涼解表,疏散風熱,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馬愛軍方用:連翹9克、金銀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葉4克、荊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治療患者30例,用藥3劑,治愈14例,好轉16例,療效滿意。倪振華在銀翹散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靈活地進行加減治療,為使皰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膚瘙癢甚者,可加蟬蛻 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發熱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熱解毒。除此之外,對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證為主、同時伴有少量皰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進行治療,使邪有所出,熱毒得泄,疾病得愈。
發疹期
發疹期臨床主要癥狀為口痛拒食,手足皮膚、口咽部出現大量皰疹,局部瘙癢,伴有發熱、煩躁不安、夜寐不寧、尿黃赤,大便干結或便溏,舌紅、苔多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風熱,托毒外出 對于發疹初期,患者僅見少量皰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證,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風熱、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熱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皰疹得消。李小蘭采用自擬透疹湯治療患者32例,方用金銀花10克、連翹5克、梔子8克、防風8克、蟬蛻6克、紫草8克、桔梗8克、滑石10克、車前子6克。發熱咽痛者加柴胡、玄參;口唇干燥加蘆根。結果痊愈27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96.9%。錢煥洋用解毒透疹湯治療手足口病54例,方藥組成: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紫花地丁、蟬蛻、浮萍各10克,黃芩6克,木通3克,滑石9克,生甘草3克。發熱咽痛者加柴胡、桔梗;便秘者加生大黃;津傷明顯者加天花粉、玄參。1周內治愈46例,8例因局部感染嚴重,于8~12 天內治愈,療效顯著。
清熱解毒除濕 中醫認為手足口病乃由濕熱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熱解毒祛濕,野菊花、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濕藥常作為必用藥物。肖詔偉等用大劑量的清熱解毒祛濕藥,隨證加減,自擬鹵地菊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62例,取得很好的療效。方藥組成:鹵地菊15克,金銀花、板藍根各12克,蚤休、萆薢各9克,荊芥6克,防風、蒼白術各4.5克,黃連、蟬蛻各3克。煎服,每日1~2劑。
對于濕重于熱者,臨床癥狀除見大量皰疹顯現,皰中含有膿液外,還伴有大便稀溏,苔黃膩,脈滑。治療應以化濕為重點,兼以清熱解毒。劉敏采用經方葛根芩連湯治療44例手足口病患兒,基本方為葛根12克~15克、黃芩6克~9克、黃連2克~4克、甘草3克~5克、升麻3克~5克、赤芍7克~9克、浮萍7克~9 克、薏苡仁12克~15克、白茅根12克~15克、竹葉7克~9克。大便干結加生大黃3克~5克(后下);發熱無汗加青蒿5克~6克(后下)、荊芥5 克~6克(后下);高熱持續不退加石膏30克~45克、羚羊角1克~2克、水牛角12克~15克。同時對照組40例患者以病毒唑片進行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37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5.5%;對照組治愈23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75.0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