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脫發的基本簡介
時間:2011-11-08 18:10來源:求醫網
脂溢性脫發在中醫中被稱為“柱發癬”或“蟲蛀脫發”由于濕熱侵襲肌膚,使營養失調,腠理不固,脈絡瘀阻,精血生化不利致使毛根不 固造成脫發,辨證為:脾胃濕熱(平素嗜食,甘肥,頭發油濕,鱗屑油膩,頭發疫癢,毛發脫落);血虛風燥(頭發干燥,稀疏脫落,鱗屑疊起,頭皮病癢)。
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單方驗方久傳不衰。單方驗方是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也是歷代醫家治病救人的臨證精華。具有藥源廣泛,毒副作用小,標本兼治,費用低廉等諸多優點。不光對常見病,多發病,而且對疑難雜癥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如成書,400多年前的《本草綱目》,承歧黃之醫理,集本草之大成,融理論實踐為一體,匯藥物藥方于一書,以其鮮明的思想性和嚴格的科學性成為世界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曹操曾說過:“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語揭示了人類長期追求強健,長壽的目標。
正常人平均每天脫發約50根左右,屬于正常新陳代謝,每天脫落的頭發與新生發的數量大致相同,因此不會變稀。如果脫發數量超過這個數字,且頭發比以前明顯變稀即為病理性脫發,如果平時脫發不多,但頭發生長非常緩慢,頭發漸稀,這也屬于病理性脫發。
脂溢性脫發(4張) 脂溢性脫發,是在皮脂溢出過多的基礎上發生的一種脫發,常伴有頭屑增多,頭皮油膩,痛癢明顯。主要原因是過多的皮脂分泌物堆積在毛囊周圍,甚至壓迫或堵塞毛囊孔,給毛發正常生長制造障礙,此外,皮脂分泌物中的油酸、亞油酸等過量時對毛囊有毒性作用,導致毛發中毒、枯萎、脫落。脂溢性脫發多發生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壯年,逐漸自頭頂部開始脫發,蔓延及額部。頭皮油膩而亮紅,結黃色油性痂。中醫中藥師經過研究發現,鳳凰草對脂溢性脫發有很可靠的治愈作用。脂溢性脫發的治療須首先注重頭發的保健護理,少食油膩及辛辣食物,勤于洗頭,局部用藥去除油脂,減少皮屑,消炎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