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多動癥在醫學上一般稱之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英文的簡稱叫ADHD,多動癥是兒童和青少年期間最為普遍的心理障礙之一。多動癥有三組核心癥狀:注意力缺陷、沖動和多動,也有的把沖動和多動合到一組癥狀。
一、小兒多動癥概述
注意力缺失過動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紀初被討論。1902年,由一位對孩童疾病有興趣的喬治史提爾(George Still)醫生在倫敦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發現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來,情緒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煩。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專注、過動和沖動,但這些癥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史提爾醫生認為這些兒童“對于動作控制有不正常之處。”他寫了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并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簡稱DSM)在1980年對于過動癥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將它稱之為“兒童期的過動反應異常。”之后相關學者經過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過動癥”這個名詞終于產生,而它的癥狀以及診斷的規范也越來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Ⅳ)把ADHD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有“注意力缺失”、“過動”、“注意力缺陷合并過動”。 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過動/沖動各有9種癥狀,符合6種以上的癥狀就可以確認診斷。同時,每一個癥狀都必須在一個以上的環境中發生,比如說:在學校與在家里。其它條件包括必須在7歲以前就觀察到相關癥狀,且沒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導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與功能性掃描(FMRI,可分析腦部血流量)可幫助我們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腦部結構與功能性的相異處。目前最一致的資料是小腦中間(小腦蚓部,位于腦后下端)及腦部中間區域(包括部分腦干)的大小縮減。
兒童多動癥多動綜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或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或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這類患兒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表現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以致影響學習成績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使家長和老師感到困難。有人把這種失調比喻為一個交響樂失去協調性及和諧性因外資料報告患病率約為5~10%。國內也認為學齡兒童發病者相當多,約占全體小學生1~10%男孩遠較女孩多。早產兒童患此病較多。
二、臨床表現
1、活動過度
大多始于幼兒早期進小學后表現顯著。上課時小動作不停,撕書把書本涂得不成樣子,凡能碰的東西部要碰,喜挑逗常與同學斗毆。
2、注意力不集中
學習時不專心上課時專心聽課的時間短,對來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應。
3、情緒不穩沖動任性
會無故叫喊,無耐心做事急匆匆。
4、學習困難
患兒智力正常但由于多動帶來學習上的困難,部分兒童存在認識活動障礙和綜合分析障礙。病程通常為7歲前起病,病程持續6個月以上。
以下是以“注意力”為主的特征: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功課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動會粗心犯錯;
2.做事或活動很難維持專注力;
3.別人跟他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4.常常很難依照指示完成事情,無法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不是因為相反的行為或是無 法了解指示);
5.經常對組織性的工作或規劃活動感到困難;
6.經常逃避或厭惡需要花費心思的活動或工作;
7.常常忘東忘西(如書本或工作需要的東西);
8.很容易被干擾;
9.常常忘記每天規律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以“過動”為主的特征:
1.坐著時經常覺得會局促不安,玩手或玩腳,或是不斷扭動身體;
2.在需要坐著的狀況下常常會站起來,或課堂中離開椅子;
3.在不適當的場合下,會到處亂跑或過度活躍(若是青少年或成人,則是覺得坐立不安)
4.很難安靜地玩樂或工作;
5.總是靜不下來,永遠都在進行一些事,或是動個不停;
6.極度愛講話。
以下是以“沖動”為主的特征:
1. 別人問題未問完,就急著說出答案;
2. 無法等待輪到他;
3. 常常在不適當的狀況下打斷事情/對話的進行。
三、并發癥
小兒多動癥可以并發哪些疾病? 如果不進行治療多動癥兒童的預后大多不好,在學習方面,造成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難以完成義務教育。在個性方面,常以說謊吹牛、怪動作、違拗對抗等來平衡自己的心態。成人以后,他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技能,對學習工作不認真,任性沖動,人際關系不好,加上有些壞習慣很難適應社會,也不受社會歡迎,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人格被扭曲,容易走上歧途。
多動癥兒童長大后近一半兒童的多動現象會消失,但半數以上多動癥兒童的一些癥狀,如注意力不集中沖動任性可持續長久。青年時可表現為學業荒廢,社會適應不良情感幼稚,互相斗毆;成年時出現焦慮,自尊性差人格障礙,人際關系緊張,缺乏成就社會經濟狀況不良。故必須進行治療,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四、小兒多動癥的病因
小兒多動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至目前仍未明白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患兒的母親常在孕期或圍產期有較多并發癥常有大量吸煙或酗酒史。
(2)遺傳因素如:患兒的血緣兄弟、父親等有較多多動或注意不集中表現;雙生子中單卵雙生子的患病率高達51%~64%;親屬中酒精中毒、反社會人格及癔癥者也較多
(3)神經遞質酶的研究結果雖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為對本癥病因的一種研究途徑。
(4)嚴重的鉛中毒可產生致命的中毒性腦病癡呆等神經系統損害,但輕微鉛中毒是否可產生多動癥,至今尚無結論
(5)社會家庭、心理因素的影響,如不良的社會環境或家庭條件(破裂家庭經濟貧困、住房擁擠,父母性格不良酗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為發病的誘因,并影響病程的發展與預后。
(6)其他因素:營養問題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食品的調味劑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兒童容易產生多動癥。
四、治療方法
1、補鋅治療
多動癥的主要誘因是由于孩子體內血鉛含量過高。補鋅硒,可以幫助鉛。微量元素鋅硒可以拮抗重金屬元素,平時多吃含鋅、硒豐富的食品,如新稀寶鋅硒寶片、魚、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大蒜等可以達到有效補鋅排鉛,治療小兒多動癥的目的。
2、認知行為治療
對控制多動行為沖動控制和侵略行為有效。
3、物理治療
相對于藥物相比,具有無副作用、依賴性療效顯著的特點。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這種物理療法是通過微電流刺激大腦,能夠直接調節大腦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動癥和抽動癥癥狀的神經遞質和激素,如內啡肽、已酰膽堿,這些激素參與調節人體多項生理和心理活動,能夠全面改善多動和抽動癥患兒情緒不穩、易激惹、活動過度等表現。
4、精神治療
藥物治療是對癥的。動作過多往往經藥物治療而得到控制。同時不可忽視家庭和學校方面的適當教育和管理。對患兒的態度要以耐心、關懷和愛護的態度加以處理對患兒的不良行為及違法舉動要正面地給以紀律教育,多予啟發和鼓勵遇到行為治療有成績時給予獎勵,不應在精神上施加壓力更不能現罵或體罰對有不良習慣和學習困難的患兒,應多給具體指導,執行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培養良好習慣,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的困難,不斷增強信心文獻資料指出藥物有效,但藥物與教育、行為上的指導相結合更為有效。
5、推拿治療
通過中醫的小兒推拿,幫助寶寶緩解刺激和過敏,鎮靜寶寶情緒,推拿一段時間后,以達到治療效果。目前比較優秀的小兒推拿診所有上海的康堯小兒推拿,青島的青島小兒推拿。
五、預防保健
小兒多動癥應該如何預防?
隨著多種治療方法的應用兒童多動的預后是較樂觀的。但如不治療,多動癥兒童到成人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符合DSM-Ⅲ-R軸Ⅰ上的診斷。主要有四大類。①多動癥的殘留癥狀②反社會的人格障礙,③酒精依賴,④癔病焦慮癥和一些類精神分裂癥。很多有人格障礙的成人有兒童多動癥史,有難以控制的沖動行為障礙忍受應激的閾值低,情緒不穩和長期的不滿的情緒。追蹤未經治療或很少治療的多動癥兒童給我們提供了多動癥兒童的一個自然病程。有人報告未經治療的多動癥兒童,隨年齡增大無目的的性的過度活動水平降低但有20%的人在青春期有犯罪行為、物質濫用、學業低下沖動和注意力不集中仍然存在。
6-14 歲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行、思想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也應積極的做好兒童多動癥的預防措施,臨床常用的預防方法如下:
1、避免輕微腦組織損害:因為有些多動癥患兒是因為神經遞質傳遞信息失調所導致的,因此在做好兒童多動癥的預防工作時,要避免妊娠時病毒感染服藥、早產、過期產、腦缺氧、剖腹產等所引起的感染以及外傷等。
2、避免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糖代謝障礙。
3、心理因素:因為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如在此期間,家庭關系不和睦,易導致抽動或多動等行為異常的現象。
4、避免微量元素的缺乏,環境污染或中毒等。
5、應密切注意對食物產生變態反應(尤其食物中所含添加劑,人造色素,調味品,防腐劑)。
做好兒童多動癥的預防工作,對所有兒童的健康發育來說至關重要,建議廣大家長能夠對此予以重視,積極做好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