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有早有晚,但如果兩三歲才開口叫“爸爸媽媽”,到相應年齡仍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僅能講少數單詞,口齒不清;或者到了上學年齡,總是記不住老師教過的字,獨立閱讀時顯然比別的孩子差一截兒,就不是單純的“貴人語話遲”或學習不認真、不長記性的問題了。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發育性語言障礙造成的。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四歲時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的口語了,到五歲以后能較清楚地復述聽過的故事大意、看圖說話或自己編簡單的故事。當然,有的孩子可能語言能力強一些、有的語言能力弱一些;但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送你二招 防患于未然
造成孩子發育性語言障礙不排除先天因素,但后天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專家提醒:不妨依據目前多數專家的觀點,避免出現下列情況,防患于未然。
早教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
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采用游戲的方法。一味的灌輸和**教育,會使孩子不堪重負,還有可能產生焦慮、緊張、不感興趣甚至逆反的心理,阻礙其認知能力的發展,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