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建院于1958年,1971年由以結核病防治為主的醫療機構組建為腫瘤專科醫院,是國內建院較早的省級腫瘤專科醫院和腫瘤防治... [ 詳細 ]
癌癥患者應該怎樣調理自己的心態?
時間:2012-10-23 17:38來源:求醫網
既往,研究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預后的因素時,多注重理化和生物因素。然而人是生命的有機體,是社會大環境活動下的個體,有思想、情感,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能力與應變水平千差萬別。祖國醫學早已認識到,喜、怒、憂、思、驚、恐、悲七情的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如元·朱丹溪論述乳腺癌(當時稱為乳巖)的病因為:"憂怒郁悶,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所致。
明·陳實功也認為乳巖的病因是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思在心,所愿不得致經絡痞澀,積結成核。西方醫學也非常注重精神因素與癌癥的關系,希臘醫生在公元2世紀就觀察到情緒憂郁的婦女比較容易患乳腺癌。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心理因素與健康關系密切,情緒的變化可誘發多種疾病。緊張心理可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還可影響丘腦和垂體的功能,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不平衡,促進癌的發生與發展。
上述認識有大量的動物實驗依據,如科學家用小白鼠作試驗,將培養的乳腺癌細胞接種(注射)于小鼠的皮下,然后,一組在可使小鼠煩躁不安的噪音環境中飼養(稱試驗組),一組在安靜環境中飼養(稱對照組),一段時間后,試驗組有60%患了乳腺癌,且患癌小鼠的腫瘤轉移率高達90%以上;對照組乳腺癌的發生率僅為7%,即使患癌,腫瘤轉移的發生率只有30%左右。尸解發現,試驗組小鼠免疫系統有關的組織如胸腺、脾臟、淋巴結的重量低、功能差。在臨床實踐方面,科學家調查發現,癌癥患者在患癌前曾有強烈的精神刺激者較多。如美國有一學者調查了250名癌癥患者,發現其中150名病前曾受到過強烈的精神刺激(如離異、喪偶及失子等);北京的一組調查資料提示,癌癥患者病前有明顯心理創傷因素者高達78%;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對91例肝癌與精神因素的關系進行調查,發現精神憂郁者預后差。以上說明,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導致癌癥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那么癌癥患者應該怎樣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以調動機體自身的緩癌能力呢?
首先,要有活下去的信念。只有樹立了這種信念,才能保持樂觀情緒,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其次要學會心理松弛,緩解緊張的情緒。目前此法在國外比較流行,其方法很簡單,主要是靜坐,放棄雜念。這也可通過學做氣功而實現。第三,可以適當的渲泄。渲泄郁積的情感是解除心理負荷的一種途徑。有話、有氣千萬不要憋在肚子里,在適當的場合和有適當對象時,可一吐為快,甚至大哭一場。必要時可向心理醫生求助。第四,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工作是一種心理寄托,也是心理安定的要素,可分散和轉移注意力。對于這個問題,國內緩癌明星張以珍(患肝癌已5年)的經驗很值得借鑒。他認為,癌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心胸寬廣,坦誠寬容。既關注眼前發生的事情,又不為小事耿耿于懷;② 理智地認識生活的客觀規律,友善地處理好人際關系,主動地去適應社會環境而不是要社會的大環境去順應自己;③相信自己,不甘落伍,摒棄自卑感,樹立競爭意識,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輕易乞求他人代勞;④閑暇時可找事干,切忌枯坐和浪費光陰;⑤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使注意力轉移。⑥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記憶力。⑦多一點俏皮話,少一點牢騷,多一片童心,少一些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