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的衡水湖畔.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大型綜合醫院一一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衡水市骨科醫院)。縱觀歷史.第四醫院由解放前的坦然正骨醫... [ 詳細 ]
· 治療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讓每一個孩子都站起來
時間:2012-10-31 15:42來源:求醫網
“大夫,您給看看孩子這是怎么回事……”近日,家住景縣的孫某夫婦倆帶著快一歲的女兒來到市四院關節科。原來細心的孫某夫婦發現女兒學走路的過程中跟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樣。女兒學走路有一段時間了,可老是走不穩,總是搖搖擺擺的。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后,專家給了的診斷結果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由于孩子送來的時間不算太晚,目前正在接受相對保守的治療。
近幾年,在市四院出生的嬰兒大多會做排除發育性髖關節異常的體檢,過去這樣的體檢并不多見,是此類的疾病增多了,還是家長的健康認識提高了呢?什么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這種病變對小兒究竟有者怎樣的影響?作為小兒骨科領域需要重點解決的課題之一,市四院在此方面的研究和技術攻堅走在了國內的前沿。
據市四院關節科專家張長青介紹,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傳統診斷名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后統一稱之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指由于髖臼發育缺陷造成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不良,導致長期生物力學的異常而逐漸出現股骨頭半脫位、負重區軟骨退變及股骨頭局灶性壞死、嚴重骨關節炎的一種疾病。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髖臼外上方和前方缺損,髖臼變淺,髖關節中心外移,致使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與覆蓋不足,并可以伴有髖關節不同程度的半脫位。由于髖臼對股骨頭覆蓋率減低,髖臼和股骨關節面對合關系不正常,最后導致關節面的接觸應力增高,關節軟骨退變。這是一種對兒童健康影響較大的病變,也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治療難度較大,如何減少再脫位、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的發生是小兒骨科領域中需要重點解決的課題之一。市四院自1998年5月對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采用改良Chiari截骨+髖臼加蓋延伸成形術治療,每年在四院就診的患兒有50—80例之多。目前本課題已獲省科技廳科技立項,計劃至2012年7月完成病例總數達到120例,使每一例患者的療效滿意,減少髖關節再脫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臼延伸骨塊折斷吸收等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最大程度減少病殘率,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同時進行臨床研究、總結經驗,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不斷改進技術,完成本項目的科技成果鑒定。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其發生率世界各地區有較明顯差別,我國并沒有完全整的統計資料,就上海某些醫院調查的約為0.91‰,北京地區為3.8‰,沈陽某院為1.75‰,香港為0.07‰。約20%的先髖脫位有家族史;80%的先髖脫位是第一胎。
我市是CDH的高發地區,僅在市四院就診的患兒每年就有50~80例。患兒不能及時確診治療長大后均為跛行殘疾。這種病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意義重大,能最大限度避免殘疾,在嬰兒6個月前確診并干預治療效果較好,一般只需穿著特制的連衣挽具2個月到3個月即可恢復正常。但是,目前臨床上90%以上的患兒都是1歲以上或2歲至3歲時,因走路不穩、鴨步、跛行甚至缺鈣就診而發現的,此時很多患兒關節已發生脫位或變形,不僅治療方法復雜、治療費用高達萬元以上、患兒承受的痛苦較多,而且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有些患兒還可能終身殘疾或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股骨頭壞死,需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強調對這種疾病實行早期篩查,以及時診治。
發育性髖脫位在嬰幼兒期與兒童期癥狀有所不同。在新生兒期及嬰幼兒期里細心的父母會發現患兒下肢外觀異常。如雙側大腿、小腿皮紋不對稱,高低不一。腹股溝褶紋也不對稱,一側短或消失;臀部的褶紋亦不相同,即一側升高或多出一條,一側的臀部增寬。其次,有些家長會發現患兒雙下肢活動不對稱自如。如一側髖外展不開,一側下肢短縮,活動幅度小,靜臥時患肢可能位于輕度外旋位。如果其家族親屬中曾有患髖脫位的發病患者,或臀位產出生史等就更應懷疑孩子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了。幼兒期癥狀會更加明顯,就診原因最多的是步態不穩,一側下肢短縮,有跛行步態,鴨行或搖擺步態等。在站立位,可發現骨盆一側高一側低,腹膨隆,脊柱腰椎前突、臀部明顯后翹。平躺臥位,可發現患兒下肢不等長,雙側臀部不對稱,會陰恥部增寬。當然雙側髖關節同時脫位可能下肢是等長的,臀部也可能對稱,但步態一定是異常的。四院骨科專家建議,未接受篩查的嬰兒,如發現其雙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或雙下肢不等長,以及牽拉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也應及時到醫院咨詢。
市四院應用改良Chiari截骨+髖臼加蓋延伸成形術治療小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可以避免髖關節再脫位、遠期骨性關節炎的發生,治療風險較低,療效滿意;便于在相關醫療機構推廣應用,具有深遠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呢?據了解,約 20%的 患兒有家族史,但遺傳因素并非為發病的重要因素。該發病率以女孩占一定優勢,男女發病比例為 1: 4.5;此外,地區與種族的發病率有很大差別,這與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和生活習慣有關。習慣背背嬰兒的民族發生率低。
張長青主任介紹說,在我市一些地方,有將新生兒雙腿進行捆綁的習俗,這種育兒習俗會大大提升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由于早期無明顯的癥狀,故不易早期診斷,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在 20歲至 40歲左右會產生癥狀。初期表現為髖部的酸脹不適,久站或長時間行走后加重,休息后好轉。之后逐步出現髖部疼痛,以大腿根部、腹股溝區為主,有時會伴有膝關節疼痛,早期髖關節活動無明顯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髖關節出現疼痛往往意味著髖關節軟骨已經發生了損傷。髖關節疼痛的嚴重程度與關節軟骨損傷的程度和范圍有一定的關系。隨著病情的發展,髖關節的疼痛進一步加重,髖關節的活動也受到影響,患者往往要借助于拐杖才能行走,癥狀嚴重者需要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才能解除痛苦,改善功能。如果癥狀出現的年齡越小,表明髖臼發育不良的程度越重,預后也就越差。所以提前篩查就顯得很是重要,篩查的方法包括臨床體檢、B超和X線攝片。對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校正和治療越早越好方法越簡單建議在嬰兒學走路前,6個月至1周歲內的患兒治療起來會非常容易,并愈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