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醫院前身是中華基督教內地會1904年創辦的開封“福音醫院”。1950年2月被正式命名為“河南省人民醫院”。1955年3月,隨省政... [ 詳細 ]
新的醫學模式呼喚醫學人文
時間:2012-11-01 14:08來源:求醫網
按照道德講堂的要求,陳玲娣副書記首先帶領大家進行了道德經典誦讀。隨后,蔡聚雨書記從醫學發展的歷程及醫學模式的變遷、現代醫學的人文關懷、醫學的未來發展以及人文思考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現代醫學中人文精神、人文修養的重要性。
他談到,醫學在本質上具有兩重性,是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較好結合領域,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其最根本目的是增進人類的健康。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與時俱進,強調人的健康由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因素共同組成的“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逐步取代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但是,醫學模式轉變在醫療實踐中仍相對落后,臨床診療中一味強調生物醫學模式框架下的生理、生化指標,將病人看作生物體的做法仍相當普遍。醫學“技術至上”與醫療市場化使醫學和人文相分離,導致了醫患距離的加大,醫學的目的變得越來越模糊,醫療技術的發展處于一種失控狀態。
他認為,21世紀醫學具有尊重醫學發展規律、修復醫學創傷、融化醫患矛盾、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健康水平等特征,“必須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二者形成合力,彌合分歧,互補共進,在觀念層次上相互啟發,方法層次上相互借用,學科層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層次上相互交融”是醫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講到醫學的人文思考時,蔡書記強調,應樹立“大人文”觀念,主要從醫院管理、醫學發展、醫療公正、醫務人員綜合素質等四個方面進行醫學人文實踐。一是醫院管理要處理好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強調人文管理的內涵體現,從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體現醫院管理的人文管理規范;二是醫學發展要趨于整體發展,根據醫學發展和衛生保健服務、醫學教育的需要,對醫學逐步進行合理的整合,使醫學協調、均衡、科學的發展,來滿足人民群眾對醫學和衛生保健的要求,即進入醫學整合時代。醫學整合要從理念和知識層面、不同學科之間、不同醫學部門之間等入手;三是醫療公正即慢性病防治要求大型綜合醫院要與公共衛生力量相結合,醫生、護士走出醫院大門,實現醫療資源向社會和其它基層醫療機構的轉移,攜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做好健康教育,引導人們整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從而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四是醫務人員要提高綜合素質,注重人文修養,不僅要做到通人性、近人情、修人文、說人話、施仁術、達國法,而且要成為醫學人文的傳承者、實踐者、建設者、創新者、發揚者、宣傳者。
他表示,醫學模式的轉變是醫學發展的必然需求,而新的醫學模式需要靠醫務人員來實踐和體現,只有醫務人員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夠在臨床診療活動中履行醫學賦予的神圣職責,完成醫學賦予的光榮使命。
蔡書記旁征博引,授課深入淺出,贏得了在座人員的陣陣掌聲。大家紛紛表示從蔡書記的精彩授課中得到了深刻的啟迪,領悟到醫學技術和人文精神不可分割。在新的醫學模式下,醫護人員必須重新找回現代醫學逐漸失落的人文感情,敬畏生命、感知人性,使病人擁有尊嚴,使生命得到呵護。內科黨組織代表張茵與外科黨組織代表越麗霞先后上臺發表了學習感悟。
陳玲娣副書記對本次講座進行了總結。她指出“德”乃強國之魂,“德”是立身之本,開展“道德講堂”是中央、省、市文明委確定的一項重要工作。從今年起,中央、省、市文明委將“道德講堂”建設情況作為國內文明單位創建的重要內容和考評依據。開展好省醫院的“道德講堂”既要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又要結合醫院的實際,積極探索具有鮮明醫院特色的做法,努力打造省醫院“道德講堂”建設的新模式。辦好省醫“道德講堂”不在于規模多大,而在于實效,而在與大家歡迎,不在于要求多高,而在于廣大職工積極參與。她要求各黨總支要按照有關要求和“就近就便、整合資源、示范帶動、有序推進”的原則,把活動載體設計好,把組織工作做到位,把道德理念講透徹,使“道德講堂”成為廣大職工易于參與、樂于接受的平臺。堅持“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的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為主要方式,著力構建“我講、我聽、我學、我受用”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機制,以小課堂聯動省醫大家庭,小故事折射大道理,通過“道德大講堂”這個切入點,引導廣大職工講道德、做好人。各黨總支要按照“管理常態化、地點固定化、形式多樣化、流程儀式化”的要求,持之以恒,長效運作,構建醫院上下積極參與的良好工作格局,營造建設道德講堂、接受大講堂教育、爭當道德模范的濃厚氛圍,以干部職工思想道德的大提高,推動醫院文明創建水平的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