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創建于1958年。通過新華人五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具有專業特色,集醫、教、研和管理于一... [ 詳細 ]
醫療援疆 情滿天山——記援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專家陳源文
時間:2012-11-01 19:47來源:求醫網
夏季是新疆最美麗的季節,景色宜人,瓜果飄香。2012年的夏季對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二附院”)消化科的全體醫務人員來說,更是一個收獲喜悅、共享成果的季節。
今年6月,二附院消化內科第一次拿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科研項目。僅僅在2個月之后,又傳來了更加讓人振奮的消息:消化內科的科研課題《內源性小分子肽N-乙酰基-絲氨酰-天門冬酰-賴氨酰-脯氨酸調控庫普弗細胞功能影響慢性肝損傷修復的作用》再次成功拿下國家級自然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成為繼該院賈文霄院長領導的放射科團隊、欒新平副院長領導的神經外科團隊及董新玲主任領導的急診科團隊之后,醫院第四個獲得國家級自然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的團隊。驚喜之余,恐有人要問,為什么一年之內消化內科會有如此大的進步?不會是得到了“高人”的指點?不錯,這個“高人”就是第七批援疆專家,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的陳源文博士。
陳源文,曾在美從事醫學博士后研究,援疆前為新華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去年聘為科室副主任。近5年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及科研課題4項,發表論著28篇,其中英文SCI論文7篇。入選新華醫院“優秀青年醫師培養計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新百人計劃”、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衛生系統“新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晨星青年學者獎勵計劃”二等獎;2011年新華醫院“杰出青年”、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青年十杰”。從人才濟濟的黃浦江畔到人才相對匱乏天山腳下,陳源文從來到二附院的第一天開始,就已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當中。
在陳源文博士的眼中,醫生的神圣就在于“尊重每一個生命”,醫生是與生命直接相連的。他總說,做一個合格的醫生,首先,要具有愛心,能夠體會到病人對生命,對健康的渴望,對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并抱有同情和愛心,以此作為醫生堅守崗位的精神動力。其次,作為救人治病的醫者,要真正理解醫生這一職業的內涵,從能夠為病人解除病痛疾苦中得到滿足,獲得成就感。此外,還要有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與不斷提高的技能,良好的身體素質,充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和良好的心態。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2012年6月17日,根據二附院黨委與若羌縣委、縣醫院達成的協助當地醫療衛生工作發展精神,組織援疆干部赴當地開展短期技術培訓與醫療服務。陳源文博士是第一個報名參加的。遠赴若羌縣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2周的醫療支援工作。
若羌縣城距庫爾勒市440余公里,地處塔里木盆地邊緣,地理位置偏僻,是樓蘭古國、米蘭古國等所在地,我國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由于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發展相對較低,各族群眾治病需要遠赴庫爾勒,這種現狀極不利于危急重癥、老齡患者等群體的就醫。
到達若羌縣城,陳源文開展了門診、胃腸鏡檢查與治療、醫療查房、服務講座等多項工作,每天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他耐心細致地為近百位患者進行了診療,對近40余位患者開展了胃鏡等檢查治療。尤其是面對一些高齡患者時,陳博士更是服務周到,體貼入微,為每一位患者詳細檢查、明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患者解除病痛。
在陳源文的若羌縣人民醫院援助工作即將結束之時,就接到了一年前他曾援助建立了胃腸鏡檢查室的巴洲博湖縣人民醫院的邀請,希望他再次到當地進行醫療援助。他不顧辛苦顛簸,第一時間前往該院并開展了1周的援助工作。
在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陳源文也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帶領二附院消化內科的全體醫務人員,加強服務學習,拓寬知識視野,探索科研方法。鼓勵年輕醫生不斷嘗試申報科研基金,在失敗中尋找差距,完善課題,不斷成長。為了帶動青年醫師求知解惑的欲望,在科室里,陳博士與科主任、學科帶頭人積極組織、領導年輕的醫生進行學習,給年輕醫生一些壓力,營造良好的學習與學術氛圍,加強科室的服務學習。指導青年醫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在臨床工作加強學習,讓學習促進臨床工作。培養青年醫生對科研的濃厚興趣,根據實際需要,掌握基本的論文、課題寫作素養。在他的帶領下,消化內科的醫生們在申報科研課題時,不斷主動更新知識體系,查閱文獻資料,運用各種途徑獲得較為全面的信息。在這期間,由陳博士主持的科研項目《甘丙肽及其受體調控肝星狀細胞生物學行為功能研究》獲自治區自然基金-面上項目(自治區級項目)、參與的科研項目《內源性小分子肽N -乙酰基-絲氨酰-天門冬酰-賴氨酰-脯氨酸調控庫普弗細胞功能影響慢性肝損傷修復的作用》獲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級)、《內源性代謝調控因子甘丙肽影響NASH及肝纖維化進展作用研究》獲自治區高校科研計劃項目(重點項目)。通過他的傳、幫、帶,二附院消化內科的科研研究工作穩步開展,不斷創新,全體醫務人員認真努力學習,消化內科三個科研課題申報取得成功,這些成績的背后與大家共同努力分不開,更與陳源文博士的無私付出有直接關系。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時間很短,但是陳源文博士留給大家的東西卻很多。他對患者的真誠用心、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科研的嚴謹認真、對學習的執著追求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日援疆行,終身援疆情。陳源文博士充分發揮了援疆專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建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與我院溝通交流的平臺,帶領我院消化內科醫療、教學、科研實現快速發展。
(作者單位: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宣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