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創建于1958年。通過新華人五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具有專業特色,集醫、教、研和管理于一... [ 詳細 ]
我院獲國內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先進集體
時間:2012-11-01 19:48來源:求醫網
通訊員 蔣紅麗
為進一步推動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勤部衛生部日前對55個先進集體和57名先進個人進行通報表揚。我院獲得國內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先進集體。
根據衛生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我院于2009年和2010年始先后開展援滇、崇明三級醫院創建和醫療聯合體試點工作,認真幫助縣級醫院提高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強了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為推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打下良好基礎,成效顯著,受到當地醫院和群眾的高度評價。
“大病不出海島”成為現實
2009年起,根據上海市政府新一輪醫療資源配置調整與改革(上海郊區三級綜合醫院建設5+3+1工程)的總體部署,我院受政府指派,全面負責崇明三級醫院創建和醫療聯合體試點工作。3年來,新華醫院(崇明)創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帶動崇明分院在醫、教、研、管理各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醫院黨政班子高度重視創建支援工作,定期赴崇明分院召開院務會部署具體工作,研討醫院發展計劃,精挑細選經驗豐富的專家或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支援崇明分院建設。共派遣專家43位,其中常駐專家28位、正高級職稱30位、博導或碩導21位。三年來,新華醫院(崇明)服務指標持續保持良性態勢。年門急診量、出院人數、手術人數等均大幅增加,在上海郊區同級同類醫院中增幅占優位;床位使用率明顯提高,平均住院日已縮短至9.65天,明顯低于三級醫院評審標準要求的10天。藥占比明顯下降至45.53%,住院床日單價、每門診人次單價均低于郊區同級同類醫院的平均水平。
在新華醫院的大力支撐下,崇明分院的科研教育也取得不小突破,近三年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資金75萬,獲實用新型專利7項;腫瘤科、骨科被列入上海市醫學重點專科建設計劃(A)類,普外科被列入上海市醫學重點專科建設計劃(B)類;醫院成為上海市單獨衛生部指定腫瘤規范化診療試點醫院,成立了上海市崇明新華癌痛轉化研究所暨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轉換研究基地;獲得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10項,在同級同類醫院中遙遙優秀;首獲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發表統計源期刊論文48篇、SCI文章1篇,實現了零的突破。2010年8月,新華醫院寧養院作為李嘉誠基金會支持的上海市首家寧養院,把服務延伸至崇明島。
授人以漁,從“輸血”到“造血”
2010年3月我院與云南省龍陵縣人民醫院正式簽訂對口支援協議,開展了首輪為期三年的對口支援工作。在剛開始支援短短半年時間內,我院對口支援工作就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2010年9月2日,衛生部省際醫院對口支援談會在龍陵召開,我院徐衛國院長進行了經驗交流發言。11月2日衛生部在陜西省子長縣召開國內縣醫院改革發展現場會,我院作為對口支援單獨基層單位代表在大會上作題為《真幫實扶,真抓實干,堅決完成省際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各項任務》的大會發言交流。
近兩年半來,我院已順利完成五批隊伍的輪換,累計向龍陵派出25名醫療隊員,基本涵蓋了醫院絕大部分專業并重點支持受援醫院重點發展學科。醫療隊員腳踏實地、真抓實干,針對縣醫院底子簿弱、管理制度不很完善等情況,我院派出醫務管理人員,充分調研,細致梳理,強化管理,協助制定醫院人才培養計劃和醫院十年發展規劃。同時,積極投身搶救急危重癥患者,引進新技術、新服務,樹立上海醫療隊伍形象。兩年半多的時間里,醫療隊在龍陵因地制宜開展了一系列新技術,創造了龍陵縣醫療手術史上的多個第一,使當地山民不出縣城也能享受到省市級醫院專家的診治。
“為龍陵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是援滇新華人的愿景,通過特需先進醫療器械, 開展技術指導,開創“一對一”師徒結對聯合專家門診,組織龍陵縣第一個醫學繼續教育項目等形式,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目前已初步在龍陵縣建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制度和實施先心病慈善項目,幫助當地政府建立了先心病報告制度,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已有7名先心病患兒赴新華治療,全部手術成功、康復出院。同時,我院還為當地免費培養了26名進修醫生。
對口支援使龍陵縣醫院整體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診療更為規范合理,各項醫療指標均大幅增加,極大促進了當地醫院醫療技術的進步,也為龍陵縣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院長徐衛國指出,“對口支援工作是新華醫院作為大型公立醫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公益性的具體表現。醫院將以此為新的起點,珍惜榮譽,一如既往地真抓實干,全力以赴,繼續做好對口支援各項工作,為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