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皮膚性醫院(汕頭市皮膚性病防治院)創建于1951是一皮膚病性病麻風病防治為主的市級專科醫院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汕頭市皮膚性病防治院 > 醫院動態 > 醫院中藥制劑復方荊防顆粒的制備與臨床應用評價
醫院中藥制劑復方荊防顆粒的制備與臨床應用評價
時間:2012-11-01 19:09來源:求醫網
【摘要】目的 介紹復方荊防顆粒的制備與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蕁麻疹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藥顆粒制劑。方法 根據處方中所含藥材成分的不彩虹質,經過醇提和傳統的水提工藝相結合,再經過濃縮、干燥、一步制粒等現代先進技術的制備而成的顆粒制劑。并對該制劑所含藥材成分進行薄層色譜定性分析;同時進行臨床治療效果觀察比較。結果 利用薄層色譜鑒別可檢測出該制劑中的防風、黃芩、苦參的藥材成分;同時通過臨床治療應用比較總有效率為96.15%。結論 該制劑制備工藝合理 、質量穩定,臨床療效確切。
【關鍵詞】復方荊防顆粒;制備工藝;薄層層析;應用評價
蕁麻疹是臨床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祖國醫學稱之“癮疹”,俗稱“風疹塊”[2]。常以局部或全身表出微紅色或紅色、游走性風團、瘙癢為主要特征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復方荊防顆粒是本醫院的中藥自制制劑,多年來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等癥,取得較好療效,并于2010年在本醫院制劑室現有生產條件的基礎上,聯合廣東省中醫研究所的技術力量進行研制,經申報廣東省藥監局審核批準取得醫院自制制劑注冊生產批準文號(粵Z20100092)。該制劑由荊芥、防風、黃芪、白術、天冬、牛蒡子、黃芩、連翹、苦參、銀柴胡、五味子等中藥材組成,具有疏風止癢、清熱除濕、衛氣固表的功效。為了保證該制劑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本文將其制備生產工藝、質量控制、臨床療效觀察作詳細論述。
1. 設備與試藥
1.1 設備及儀器 TQX多功能提取罐、GK—70干式造粒機(最大產量:28kg/h)、
SXN—500雙效真空濃縮罐(蒸發量:800L/h)(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制藥機械廠生產);電子天平(德國);硅膠G、GF254(青島海洋化工廠生產);
1.2 試藥 防風、黃芩、苦參對照藥材,黃芩苷、苦參堿對照品均購于國內藥品
生物檢定所;復方荊防顆粒由本醫院制劑室提供;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2. 處方與制備
2.1 處方組成及劑型
荊芥 、防風、牛蒡子、黃柏、黃芪、 連翹、石膏(另煎)、苦參、升麻、天冬、麥冬、銀柴胡、白鮮皮、黃芩等制成顆粒1500g,每包分裝6.0g。
2.2制備工藝
將處方組成中的藥材,荊芥、防風、連翹、銀柴胡等三味藥材水蒸氣蒸餾提取揮發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牛蒡子、黃柏、黃芪、麥冬等其余藥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8倍量的水,浸泡30分鐘,提取1.5小時,第二次加6倍量的水,提取1小時;石膏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量的水,提取5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的水,提取4小時;合并上述煎液及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濾液真空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7~1.10(60℃熱測)的清膏,噴霧干燥,加入適量糊精,混勻,制粒,干燥,噴入揮發油,混勻制成顆粒1500g,分裝即得。
3. 制劑質量檢查[1]、[7]
3.1性狀:本品為棕色至棕褐色的顆粒;味甘、微苦。
3.2粒度、水分等其它檢查項目應符合顆粒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C)。
3.3制劑藥物成分薄層色譜定性鑒別
3.3.1防風薄層色譜鑒別 取本品粉末15g,加乙醚30ml,密塞,放置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防風對照藥材2g,加乙醚1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國內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于105℃加熱數分鐘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圖1)。
3.3.2黃芩薄層色譜鑒別 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芩對照藥材5g,加水150ml,煮沸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黃芩苷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國內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為展開劑,預平衡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圖2)。
3.3.3苦參薄層色譜鑒別 取本品粉末4g,加氯仿25ml,濃氨試液0.5ml,超聲提取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參對照藥材5g,加水150ml,煮沸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25ml,濃氨試液0.5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苦參堿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國內藥典》2010年版一部附錄VI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ul,分別點于同一以2%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丙酮—甲酸(8:3:0.5)為展開劑,展開(濃氨飽和10分鐘),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圖3)。

4. 臨床應用分析
4.1 病例的選擇
4.1.1 診斷標準:中醫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行業標準—中醫皮膚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蕁麻疹的診斷與療效標準;西醫標準采用《皮膚性病學》第5版教材(國內高等院校教材)的蕁麻疹的診斷標準。
4.1.2 納入標準:①年齡10周以上、性別不限。②病程超過4周,可見風團。③治療前1個月未服用長效皮質類固醇激素。④無嚴重心、肺、肝、腎等系統性疾病。
4.1.3 排除標準:①正在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唑類抗真菌藥物。②應用抗蕁麻疹膽堿能藥物,β-受體激動劑,鎮靜劑、免疫 調節劑等藥物,停藥時間少于4周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其它類型蕁麻疹、膽堿能蕁麻疹,如皮膚劃痕癥、物理刺激引起的蕁麻疹、膽堿能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及其它明確原因引起的蕁麻疹等。
4.2 病例資料 所有觀察的病例均為2010年10月~2011年5月在本醫院就診的門診患者及住院病人。抽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168例,女性132例,年齡10~70歲,病程1周~2年;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56例)與對照組(144例)的臨床用藥療效對比觀察,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方面經統計學處理(P>0.05),無差異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4.3 觀察方法
4.3.1 給藥方法 單盲法給藥:①治療組:口服復方荊防顆粒,每天3次,每次1包,開水沖服,兩周為一個療程;②對照組:口服濕毒清片(廣州諾金制藥廠生產),使用方法按說明書服用,同樣兩周為一個療程。
4.3.2 治療效果評價記分法 患者在治療期間服藥后第一周、第二周對臨床癥狀進行積分評價。 依據中醫臨床癥候分級標準按4級評分法進行療效評定:①“0”分,為無癢感、無風團。②“1”分,為輕度瘙癢不煩躁,風團直徑<0.5cm、風團數目1~6個。③“2”分,為中度瘙癢尚能忍受,風團直徑0.5~2.0cm、風團數目7~12個;④ “3”分,為嚴重瘙癢不能忍受,風團直徑>2.0cm、風團數目超過12個。
4.3.3 療效評定標準 以療效指數作為判斷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退,療效指數≥90%;顯效:療效指數60%~89%;有效:療效指數20%~59%;無效:療效指數<20%。
4.3.4 治療效果評定 采用Ridit統計學分析,治療效果統計見表1。

注: 經過臨床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效果統計, 兩組X2比較檢驗,P<0.01結果治療組療效比對照組顯著。
4.3.5 不良反應 在治療期間對用藥病人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僅有2例偶有胃部不適,病人均能接受。
5. 結論
蕁麻疹是臨床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病程長,病因復雜,易反復發作;祖國醫學稱之“癮疹”, 俗稱“風疹塊”。《金匱要略》云:“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為癢”;《諸病源侯論》曰:“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癮疹”[5] 。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多由于風熱、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客于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發為風團而成,風盛則癢,瘙癢難忍。臨床上根據中醫辯證論治基礎,當以遵循“實則泄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采用疏風止癢為主,輔以清熱除濕、養陰潤燥、益氣固表的治療方法。但現在臨床用藥上缺乏治療該病的中成藥,一般采用西藥抗組胺藥給予治療,癥狀可以控制,但停藥后容易復發,難以治療。復方荊防顆粒是本醫院的中藥自制制劑,多年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等癥,取得較好療效。該方劑優選荊芥、防風疏風止癢,以驅除在表之風邪,黃芪健脾益氣、御衛固表共為君藥;配伍黃芩、黃柏以清熱燥濕,苦參、白鮮皮以驅風止癢,白術健脾益氣,天冬、麥冬養陰潤燥同為臣藥;佐以升麻清熱透疹,生石膏清熱泄火,銀柴胡、連翹、牛蒡子以加強清熱疏風之力;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止癢、清熱除濕、益氣固表的功效。
現代醫學認為[4],本病是由于多種內源性及外源性因素刺激引起體內肥大細胞脫顆粒和組胺、激肽等化學介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蕁麻疹。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3]、 [6]:荊芥、防風、黃芩、白鮮皮、麥冬有遏制組胺釋放、抗乙酰膽堿作用以及遏制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的作用;黃芪、白術、麥冬有調節免疫力的作用;苦參有穩定細胞膜、遏制過敏介質釋放的作用;甘草有抗炎、抗過敏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生石膏能減少血管滲透性,有脫敏、止癢、消炎的功效;諸藥合用,從多個層面對本病的發病環節加以遏制,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從臨床應用過程中,經過觀察比較及統計學分析,復方荊防顆粒在治療蕁麻疹及預防其復發方面療效明顯優于濕毒清治療組,治愈率高、復發率低,對人體無明顯毒副作用,且服用、攜帶方便,病人依從性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