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地處遼陽市中心,歷史悠久,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醫院是... [ 詳細 ]
舍小家顧大家 王顯超同志再續援疆情
時間:2012-11-02 16:11來源:求醫網
40歲的王顯超畢業于大連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從參加工作開始,他懷著對自己事業的熱愛與追求,刻苦鉆研學習,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
2011年1月,在遼寧省委組織部開展的新一輪援疆干部和人才選派工作中,王顯超同志帶著組織的重托、帶著對邊疆人民的關愛、帶著對援疆事業的忠誠,來到大漠邊緣、經濟相對落后的新疆塔城,被聘為塔城地區醫療行業專業技術顧問,并負責額敏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及內科工作。初來乍到,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飲食不習慣等諸多困難還未解決,他就迅速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王顯超在工作中非常認真、負責。在額敏縣工作的日子里,他每天堅持查房,尤其是每一個重癥患者她都要親自看過才放心,而且他還盡心盡力的去指導當地的年輕醫生,講解現階段國內外一些前沿技術,進一步拓寬了當地醫務人員的工作思路。他先后為內科醫生進行培訓授課9次,培訓人員達300余人,受到醫生一致好評。他還為自己制定“一對三”結對幫帶計劃,積極發展有潛力的醫生作為結對幫帶對象,并協助他們開展神經內科卒中單元治療模式的新技術、新項目,開展了心理治療、語言治療、康復治療等一系列規范化治療,**了額敏縣醫院全方位治療的新理念。
遼陽-額敏,相距萬里。一頭連著親人,一頭擔當責任。女兒年幼需要養育、父親因老年性慢阻肺、心衰反復入院,母年患有多年的腦血栓病史。2011年7月,王顯超的母親突發大面積腦出血,王顯超匆忙趕回,在母親病榻前悉心照料,半個月后,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卻處于植物人狀態。王顯超曾一度淚灑床前,為人子為人父的他愧對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由于他本人也患有高血壓病,同事及親友勸他放棄援疆之行,但他身肩組織的重托,心系邊疆各族人民群眾的疾病痛苦,他妥善安排好母親,便毅然決然的返回援疆第一線……
有著豐富臨床管理經驗的王顯超同志在額敏縣醫院工作期間開拓創新,積極為醫院技術及管理的發展獻計獻策。完成了醫院ICU病房的組建工作,ICU成立當天就成功搶救了1名重癥肌無力患者,給額敏醫院診療水平帶來新的飛躍式發展。他融入當地,援疆期間診治患者1800余人次,會診200余人次,出專家門診30次,參加醫院體檢12次,受檢人員600余人,加強了額敏縣醫院內科腦血管疾病的規范化治療。他創先爭優,積極參與醫療下鄉義診活動。深入當地牧民家中義診、送醫送藥100余人次。通過與患者面對面接觸給當地患者解決看病難問題。給額敏縣人民帶來福音。做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積極參與遼陽市援疆干部人才“愛心助學”活動,資助了一名叫達娜的額敏縣中學生,捐款捐物1000余元,幫助達娜解決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困難,她經常與達娜保持聯系,了解她的思想動態,協助學校、家長做好幫扶對象的心理輔導,一年半的援疆之行使他與達娜以及當地干部群眾結下深厚的情誼,唱響了民族團結之歌。他先后被額敏縣人民醫院授予“優秀工作者”稱號、被額敏縣總工會評為“優秀職工”、被塔城地委組織部評為“對口支援塔城地區優秀援疆專業技術人才”。他的先進事跡先后刊登在《塔城日報》和當地政府網站上。
2012年7月,剛剛結束援疆之行的王顯超同志,再次向組織提出了延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申請,申請很快獲批。現在,他依然在額敏縣人民醫院從事著援疆醫療工作,他用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把對國家之愛、事業之愛、家庭之愛凝聚為援疆大愛,為邊疆醫療事業發展、增進民族友誼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黨務辦公室 吳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