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占地19.16畝,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在編職工人數330余人,開放床位204張。醫院規劃布局合理,環境整潔。院內古樹參天... [ 詳細 ]
衛生部副部長談醫改話題:藥事費定義被誤讀
時間:2012-11-05 11:37來源:求醫網
今天上午,國內政協小組討論上,國內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就當前社會關注的醫改熱點話題進行回復,他表示,藥事費不是改頭換面收費,之所以目前社會上對藥事費頗多異議,是因為藥事費定義不清被誤讀。
藥事費定義
被誤讀
藥事費不是改頭換面收費,黃潔夫解釋說,之所以目前社會上對藥事費頗多疑易,是因為藥事費定義不清被誤讀。黃潔夫解釋說,藥事費是藥劑科的事情,跟醫院醫生服務收費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是搞器官移植的,比如說有一個藥,必須要隨時查看血液中的濃度,要根據血液濃度調配藥品,藥事費不是改頭換面地收費,要澄清藥事費的定義。藥劑科還有很多藥事管理,劑量、用幾次、甚至用中毒劑量來治病等,很多的技術成分在里面。”黃潔夫說,醫藥分開不是說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進行醫藥分開,藥是醫生的武器,醫藥不是經濟問題,是涉及醫院的深層次問題,真正要分開需要很長的時間。
另外他表示,醫療服務費也確實需要調整,現在許多醫療服務費用還是80年代的標準,比如說護士一天護理費用是5塊錢,而市場上請的護工是80元,手術費也是,手術越大越賠錢,一臺手術4個醫生,收1000元,可如果用個高端設備檢查一下就幾千元,這些都要在今后的醫改中進行完善。
醫改不能
朝免費醫療方向去
談到免費醫療問題時,黃潔夫說,從我國經濟上講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他說,2009年國內醫療衛生投入是1600多個億,人均醫療衛生費用近1200元錢,而且新農保籌資水平是100元,目前醫療衛生費用還是限制的情況下,如果實行免費醫療,釋放出全部的醫療需求的話,遠遠不止1600億。
“美國人均醫療衛生費用是7000美金,英國是4500多美金,我們如果要搞免費醫療,經濟上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到2050年也不可能實現免費醫療,只能保證基本醫療。”黃潔夫說,除了資金問題,還有醫療衛生社會服務體系問題等,而且我國的醫療資源不平均,城市占80%,農村僅占20%,如果免費醫療突然釋放,那社會當中的腐敗和不公平江更突出,醫改不能朝免費醫療方向去,而是要保障弱勢群體能看得好病,讓有收入的人付錢承擔自己的責任,讓先富起來的人可以享受高端的服務,“當然要讓他們多拿些錢”。
醫改保障
基本還要有高端發展
“最近去美國,到哈佛大學,本來準備講器官移植,可是人家都希望我講醫改,”黃潔夫表示,美國也在進行醫改,但是他們是在80%的人認為自己享受著較好的醫療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跟我們的情況完全不同,也跟我們的目標、手段完全不同。黃潔夫介紹說,美國是在用GDP的16%作醫療衛生的總投入,但另一方面,美國GDP增長方面,生命科學提供的貢獻遠遠超過16%,藥品、設備……美國把全世界的錢都賺去了,GDP每增加1%,就有0.5%和生命科學攸關。
黃潔夫認為,醫改應該強調保障基本醫療,但是醫改的成功不光是保基本醫療,還要保證有高水平的增長,這樣醫改才能成功,我國醫療事業才能有大的發展。
要對醫院
進行大手術
黃潔夫今年64歲,從1963年上大學到70年代從醫,黃潔夫幾乎全部經歷了我國醫療事業的3個階段。建國初的創建期、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時期和非典之后的醫療體制重建改革期。
黃潔夫介紹他的從醫經歷。以前醫院有一塊錢、兩塊錢的感冒藥1方、2方,醫生就希望盡快給患者治好了,不要來醫院。那時候醫院效率低、條件差、病房少、住院難,“一是賣豬肉的屠刀,一是醫生的手術刀。”黃潔夫說,那時候社會上這“兩把刀”很是流行。到了改革開放后,為緩解醫衛需求矛盾,根據當時的經濟實力,允許醫院承包經營藥品加成、融資、創收等,經過30年的發展,醫院已經從以病人為中心變為以效益為中心,沒有效益,醫生會流失,醫院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驅動醫院去追求效益,今天不是單靠錢就能恢復醫院的公益性的。
要對醫院進行大手術,對近30年形成的機制體制進行改革,發動600萬醫護人員進行創造。
沒有600萬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可能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沒有600萬醫護人員對醫改的滿意,就不可能有13億人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