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醫醫院是市級三級綜合性中醫醫院,泰安市中醫的醫、教、研中心,山東省重點中醫醫院建設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泰山醫學院、濟寧醫學院教學... [ 詳細 ]
學習莫入“誤區”―“創先爭優”活動學習體會(二)
時間:2012-11-07 10:54來源:求醫網
當前開展的“創先爭優”和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均對黨員學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搞好學習,筆者總結了在讀書學習上的幾個認識誤區,供同志們借鑒。
一、為“脫貧致富”而學習
我們有些同志在學習方面功利性傾向嚴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知識改變命運”,誠然,通過讀書學習、掌握知識是可以脫貧致富、改變命運的,但無論是前些年的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還是現在國家招考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通過考試改變命運的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要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普通老百姓讀書可以增長學識,開闊眼界,可以提高我們做事的本領,便于我們把握為人處世的原則,有百益而無一害,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讀書學習僅僅當做謀生的工具,而應當是全民提高素質、學習文化、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孔子說過:“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也主張應該把功名利祿當做讀書的副產品,而不應該本末倒置,將“脫貧致富”當作學習的目的。
二、學習“一曝十寒”
《劉子》的《崇學篇》云:“懸巖滴溜,終能穴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水非石之鉆,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穴者,積漸之所成也。”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都是在闡明讀書學習的“勤”字訣。曹操曾說:“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曹操能成為軍事家、文學家,得益于不斷的讀書學習,反觀楚漢相爭的失敗者項羽,《史記》的《項羽本紀》說其“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后來學習兵法,“略知其意,不又肯竟學”,他的功敗垂成原因有很多,這種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肯定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我們偉大的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幾十年如一日勤學不倦,毛主席曾說:“一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現在我們很多同志,以工作忙為借口,實際上是應酬于觥籌交錯,流連于歌廳酒吧,忘情于游戲聊天,學習“一曝十寒”,肯定學不到東西。
三、現在再學已經“晚了”
《金樓子》的《立言篇上》記載晉平公問師曠:“吾年已老,學將晚耶?”師曠對曰:“少好學者,如日盛陽,老好學者如秉燭夜行”,意思是說年紀大了如果再不學習,就象摸黑走夜路,那是很容易摔跟頭的。過了求學的黃金時期才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勤奮學習成為大家的例子有很多,中醫針灸學的創始人皇甫謐年過二十才開始求學,“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下地干活都帶著書,有空就看兩眼,終于成為大儒和中醫藥的一代宗師。所以在讀書學習上從來不晚,關鍵是能從現在開始埋下頭來,經得住花花世界的誘惑,耐得住孤燈清影的寂寞,相信總會有收獲的。
四、靠“好記性”學習
有些同志認為自己記憶力好,口才好,讀書學習不做筆記,平時開會討論也不寫發言稿,照樣舌燦蓮花,對領導和其他同志的發言也不屑于記錄,認為自己“腦子好使”。其實,這不是好的習慣,記憶力再好,記住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模糊,有的很快就被我們忘到九霄云外了,但記在本子上的東西是很可靠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道理。《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我們“創先爭優”活動中開會、討論,都是我們向其他同志學習的好機會,我們一定要認真準備、勤于記錄,對照別人,反省自己,才能不斷的進步。
以上觀點屬一家之言,難免有偏頗之處,文中不當之處請同志們多批評指正。
一、為“脫貧致富”而學習
我們有些同志在學習方面功利性傾向嚴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知識改變命運”,誠然,通過讀書學習、掌握知識是可以脫貧致富、改變命運的,但無論是前些年的高考“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還是現在國家招考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能通過考試改變命運的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要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普通老百姓讀書可以增長學識,開闊眼界,可以提高我們做事的本領,便于我們把握為人處世的原則,有百益而無一害,所以我們不應該把讀書學習僅僅當做謀生的工具,而應當是全民提高素質、學習文化、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孔子說過:“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也主張應該把功名利祿當做讀書的副產品,而不應該本末倒置,將“脫貧致富”當作學習的目的。
二、學習“一曝十寒”
《劉子》的《崇學篇》云:“懸巖滴溜,終能穴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水非石之鉆,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穴者,積漸之所成也。”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都是在闡明讀書學習的“勤”字訣。曹操曾說:“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曹操能成為軍事家、文學家,得益于不斷的讀書學習,反觀楚漢相爭的失敗者項羽,《史記》的《項羽本紀》說其“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后來學習兵法,“略知其意,不又肯竟學”,他的功敗垂成原因有很多,這種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肯定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我們偉大的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幾十年如一日勤學不倦,毛主席曾說:“一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現在我們很多同志,以工作忙為借口,實際上是應酬于觥籌交錯,流連于歌廳酒吧,忘情于游戲聊天,學習“一曝十寒”,肯定學不到東西。
三、現在再學已經“晚了”
《金樓子》的《立言篇上》記載晉平公問師曠:“吾年已老,學將晚耶?”師曠對曰:“少好學者,如日盛陽,老好學者如秉燭夜行”,意思是說年紀大了如果再不學習,就象摸黑走夜路,那是很容易摔跟頭的。過了求學的黃金時期才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勤奮學習成為大家的例子有很多,中醫針灸學的創始人皇甫謐年過二十才開始求學,“居貧,躬自稼穡,帶經而農”,下地干活都帶著書,有空就看兩眼,終于成為大儒和中醫藥的一代宗師。所以在讀書學習上從來不晚,關鍵是能從現在開始埋下頭來,經得住花花世界的誘惑,耐得住孤燈清影的寂寞,相信總會有收獲的。
四、靠“好記性”學習
有些同志認為自己記憶力好,口才好,讀書學習不做筆記,平時開會討論也不寫發言稿,照樣舌燦蓮花,對領導和其他同志的發言也不屑于記錄,認為自己“腦子好使”。其實,這不是好的習慣,記憶力再好,記住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模糊,有的很快就被我們忘到九霄云外了,但記在本子上的東西是很可靠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道理。《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我們“創先爭優”活動中開會、討論,都是我們向其他同志學習的好機會,我們一定要認真準備、勤于記錄,對照別人,反省自己,才能不斷的進步。
以上觀點屬一家之言,難免有偏頗之處,文中不當之處請同志們多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