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位于港閘區通揚河畔、國內近代工業發源地——唐閘,建院于1958年5月,前身為南通市工人醫院,現已發展為一所集醫療、保健、教學... [ 詳細 ]
標準化欠缺 膏方市場也要“治未病”
時間:2012-11-07 15:34來源:求醫網
秋冬到來,服用膏方調理進補的風潮漸盛。中藥素有“治未病”的理念,膏方就是具體體現。然而,隨著膏方的快速擴容,很多市民對膏方制作過程中名貴藥材是否偷工減料、煎熬是否到位心存疑惑。如果這些隱患不除,膏方市場本身也有“生病”的可能。通過制定加工標準促進行業規范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記者近日走訪了幾家中醫門診部,發現不少市民都在排隊等候一料“量身定做”的膏方。而一些名中醫一天只限8個或10個名額,使得膏方行情頗為緊俏。在上海市中醫醫院花了300元掛號費候診的鄭女士稱,“今年已經提前來取方了,沒想到還是那么多人,從現在算起,大概還要等三周才能拿到煎好的膏方。”
上海中藥行業協會會長許錦柏表示,我國江南地區冬天吃膏方十分盛行,“預計上海地區今年的膏方銷量將達到14萬料左右,同比增長15%,銷售額約2億多元。”
膏方熱還呈現出從中老年向年輕人、從南向北的擴散趨勢。“近年來北京、黑龍江等北方地區也開始流行吃膏方,不排除后來者居上,成為該市場未來新的增長點。”中華中醫學會膏方分會(籌)主任委員周端指出。
中藥老字號——上海雷允上藥業西區有限公司擁有多年制作膏方的經驗,每年接單1萬料左右。公司市場部經理吳頌蔚告訴記者,隨著中藥材價格的逐年上漲,如今一料膏方的均價在2000元左右。
膏方的價格不便宜,但消費者從購買藥材到拿到膏方,中間有很多環節并不清楚:名貴藥材有沒有在制作時足量添加?煎煮時間是否到位?由于市場上的膏方加工單位良莠不齊,一些環節存在隱患,消費者對于“放心膏”的呼聲漸強。
針對這些情況,目前上海市已啟動制訂膏方的加工標準制定工作,并獲得上海市質監部門立項。上海中藥行業協會副會長張翔華表示,制膏標準將覆蓋收料、浸泡、煎汁、收膏和晾膏的全過程,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和加工器具都有規定,參照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使整個流程具備可控性。
在上海膏方加工職業實訓基地——雷允上浦東膏方制訂中心,記者看到,700多平方米的空間,各道工藝一字排開,既環環相扣,又各自獨立。整個制作過程體現三大特點:集約化,所有藥店出售的膏方,都在這里集中制作,擺脫了以往的“前店后廠”模式。規范化,比如要求常壓浸泡不少于8小時,晾膏時間大于12小時。煎藥用紫銅鍋,且一人一鍋。可追溯,制膏的每個環節都有電子監控設備,消費者可要求查看視頻。加工后的可見貴細飲片藥渣歸還客戶見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