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中心醫院成立于1983年,1986年國家煤炭部下文批復山西煤炭中心醫院為服務于山西全省煤炭系統的綜合性醫院,病床編制定為600張,人員定編1020人。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特別是經過2003年至2006年三年半的全面改造,目前我院規模、資源配置已經達到設計程度。醫院占地面積150畝,固..." />
網站首頁 | 男科 | 婦科 | 腫瘤 | 神經 | 肛腸 | 皮膚病 | 肝病 | 骨科 | 心血管 | 耳鼻喉 | 整形 | 腎病 | 眼科 | 性病 | 風濕科

登錄|注冊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山西煤炭中心醫院 > 醫院動態 >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山西煤炭中心醫院

  山西煤炭中心醫院成立于1983年,1986年國家煤炭部下文批復山西煤炭中心醫院為服務于山西全省煤炭系統的綜合性醫院,病床編制定為600張,... [ 詳細 ]

  • 【類型】三級 / 綜合醫院
  • 【電話】0351-4118009
  • 【網址】www.sxmy.org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學府街101號

出停診公告更多>

暫無內容

醫院特色更多>

  • 暫無內容

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時間:2012-11-10 13:47來源:求醫網

  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2012年版)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種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導致以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該病雖然病死率很低,但在蚊媒密度較高地區易形成大規模暴發和流行。

  為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基孔肯雅熱防控工作,在我部2008年印發的《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基礎上,制定本技術指南。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學。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病毒直徑約60~70nm,有包膜。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長度約為11-12kb;有1個血清型,可分3個基因型,即西非型、中-東-南非洲型和亞洲型。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細胞中培養繁殖并產生病變。病毒不耐酸、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滅活,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殺滅病毒。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患者、隱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本病的宿主。

  2.傳播途徑。

  本病主要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

  3.人群易感性與免疫力。

  人群對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4.傳播媒介。

  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白紋伊蚊與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在較為潔凈的容器積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

  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癥期的人或動物后,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并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2至10天的外潛伏期再傳播病毒。蚊體內的病毒可存活較長時間,甚至終生帶毒。

  5.傳染期。

  患者在發病當天至7天具有傳染性。

  6.地理分布。

  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關,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近年來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常發生基孔肯雅熱的暴發和流行。2006年,馬爾代夫、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塞舌爾、法屬留尼旺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曾報道基孔肯雅熱暴發疫情,其中,法屬留尼旺島的發病數高達27萬人,約占當地人口的40%;印度當年報告的疑似病例超過139萬,部分地區的發病率超過45%。2008-2009年,泰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疫情;2010年,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國內均有基孔肯雅熱疫情報告。法國和美國等非流行國家不斷發現輸入性病例。

  7.發病季節特點。

  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基孔肯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三)主要臨床表現。

  潛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是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主要癥狀有急起高熱、關節痛、關節腫脹、斑丘疹,可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納差、腹痛等消化道癥狀,畏光,結膜充血或出血癥狀。急性癥狀一般持續5至7天。皮疹常見于面部或四肢伸展側。關節痛常表現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個關節,以侵犯小關節(如指關節)多見;關節痛常伴隨發熱癥狀出現,可持續數天或數月。部分病人可表現為持續性關節疼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并發癥導致死亡。

  二、疫情分類與防控區域劃定

  (一)輸入性病例。

  指發病前12天內到過有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的病例。

  (二)本地感染病例。

  指發病前12天內未離開過本地區(以縣/區為單位),或未到過有基孔肯雅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的病例。

  (三)疫點。

  疫點是指基孔肯雅熱病人及隱性感染者活動區域中,能夠造成周圍人群感染的區域范圍。通常以感染者住所或與其相鄰的若干戶、感染者的工作地點等活動場所為中心,根據蚊媒活動范圍劃定半徑100米之內的空間范圍,通常作為疫情處置的核心區。一例感染者可劃定多個疫點。

  (四)預警區。

  預警區是指當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時,根據基孔肯雅熱病人、隱性感染者和蚊媒等傳染源或媒介活動情況,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劃定的可能存在疫情擴散風險的區域。通常以核心區周圍的半徑500米區域作為疫情處置的預警區。農村一般以疫點周圍自然村、屯,必要時或以行政村甚至鄉、鎮劃為預警區。在城市一般以疫點周圍若干街巷、居委會或街道劃為預警區。

  三、發現與報告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發熱、關節痛和/或皮疹的患者,應詳細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學史(旅游史或周圍人群發病情況),考慮本病的診斷,及時采樣送檢。

  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基孔肯雅熱疑似、臨床診斷或確診病例時,要于24小時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報告疾病類別選擇“其它傳染病”,如為輸入病例須在備注欄注明來源地區。

  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同時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向衛生部報告。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與當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建立信息溝通與交流機制,及時掌握當地口岸輸入病例的相關信息,防止發生因輸入病例導致本地傳播。

  四、實驗室檢測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發現可疑病例時,要認真按照《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附件1)進行標本的采集、保存、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當地實驗室無條件檢測時,應及時送上級疾控中心進行檢測。

  五、病例管理與職業防護

  基孔肯雅熱病例的治療主要是采取對癥、支持等綜合治療。對急性期病例必須采取防蚊隔離措施,防蚊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應持續到發熱癥狀消退。重癥病例應住院治療。

  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礎上,醫療機構應落實防蚊滅蚊措施,防止院內感染。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在開展診療及流行病學調查時,應采取標準防護和防蚊防護等措施。

  六、流行病學調查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接到疫情報告后,必須立即組織專業人員按照《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調查方案》(附件2)開展調查,明確感染地點,搜索可疑病例,評估發生感染和流行的風險。

  發現本地感染疫情時,必須開展病例的主動搜索以及蚊媒應急監測和評估,分析疫情動態,評估流行趨勢,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

  對所有散發病例及暴發疫情的指示病例、**病例、重癥、死亡病例以及為查明疫情性質和波及范圍需要而確定的調查對象,按《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附件2之附表1)進行詳細個案調查。疫情性質確定后發生的病例可使用“基孔肯雅熱入戶調查登記表”(附件2之附表2)收集簡要流行病學信息。

  七、預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沒有基孔肯雅熱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滅蚊工作是預防控制基孔肯雅熱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一)預防性措施。

  1.加強衛生宣教,普及預防知識。

  (1)指導群眾防蚊滅蚊。

  在有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的地區,要采取多種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宣傳要點包括:基孔肯雅熱由伊蚊(俗稱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傳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積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積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可以預防基孔肯雅熱流行;在發生疫情的地區要穿長袖衣,可涂蚊蟲驅避劑防止蚊蟲叮咬。

  (2)提示旅游者預防境外感染。

  各地衛生機構協助旅游部門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游者及導游的宣傳教育,尤其是前往東南亞、南亞和非洲流行區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識,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熱。告知游客一旦出現可疑癥狀,應主動就診并將旅游史告知醫生。

  2.強化醫務人員培訓,提高疾病識別能力。

  開展醫務人員診療知識培訓,提高疾病診斷與識別能力。重點地區應在每年流行季節前開展一次基層醫務人員基孔肯雅熱相關知識的強化培訓,增強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及時發現和報告疑似基孔肯雅熱病例。

  3. 加強媒介伊蚊密度監測,落實滅蚊措施。

  疾控部門應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蚊媒密度監測或調查,包括伊蚊種類、密度、季節消長等;發現蚊媒密度偏高時,及時提請相關單位開展清除蚊蟲孳生地及預防性滅蚊工作。

  4.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清除蚊蟲孳生地。

  存在流行風險的地區應積極做好愛國衛生運動,搞好室內外環境衛生、清除蚊蟲孳生地等工作。

  5. 加強信息溝通,做好聯防聯控。

  衛生部門與檢驗檢疫、旅游等部門建立聯防機制,及時通報信息和協調疫情處置工作。

  (二)疫情控制措施。

  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管理、個案調查、病例搜索、宣傳教育、蚊媒密度調查、滅蚊及效果評價等內容。

  1.輸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

  輸入性病例的防控重點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癥期(起病7天內)的活動地點,根據蚊媒密度與傳播風險評估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控制疫情擴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風險評估。

  發現基孔肯雅熱病例后,應盡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明患者感染來源地以及發病前后活動情況;開展病例搜索和疫點蚊媒密度調查,評估傳播風險。

  (2)疫點現場的組織協調與溝通。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與傳播風險評估劃定疫點后,應盡快通知疫情發生地的鄉鎮(街道)政府(辦事處),做好組織開展基孔肯雅熱防治的協調工作,落實防蚊滅蚊藥物和物資的儲備與調撥,采取殺滅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以及開展公眾宣傳教育等措施。

  (3)開展病例搜索。

  發現輸入病例后,應追蹤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的健康狀況,對可能共同暴露者應盡可能采血送檢。

  (4)疫情通報,強化部門協作。

  發現輸入病例時,應盡快通報相關地區或由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向有關地區進行通報,通報內容應包括:病人姓名、發病和診斷情況、主要行程、旅行團或接待單位名稱以及相關的聯系方式等。

  病例途經地區的疾控機構接報后,應根據病例停留日期和傳染期,評估當地傳播風險,并開展相應的防控工作。

  2.本地感染疫情的控制措施。

  發現本地感染疫情時,應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建議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盡快成立基孔肯雅熱疫情控制領導小組,組織落實各項防控工作。

  (2)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劃定核心區和預警區,制定相應的防控策略。在核心區開展以殺滅成蚊、清理蚊蟲孳生地為重點的綜合防控措施。對預警區的人群,主動開展發熱伴關節痛等癥狀的應急監測工作。

  (3)媒介監測與效果評價。

  在核心區要求每3天開展1次布雷圖指數調查工作,每4天開展1次成蚊密度調查,要求盡快將布雷圖指數及誘蚊誘卵指數控制在5以下。在預警區要求每周1次蚊媒幼蟲和成蚊密度調查,力求將布雷圖指數及誘蚊誘卵指數控制在5以下。

  (4)開展流行因素調查,評估疫情擴散風險。

  在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同時,詳細收集疫點及預警區的自然生態、人口與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環境與衛生設施、地形地貌、氣溫、降雨量等與疾病發生和傳播相關的信息,分析當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評估疫情擴散風險。根據疫情評估結果,及時調整防控策略。

  (5)做好風險溝通。

  依法依規及時向社會公布疫情信息,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

  (三)疫情終止判定。

  最后一例病例發生后39天(7天病毒血癥期+20天蚊媒壽命+12天內潛伏期)沒有新發病例,并且核心區布雷圖指數連續兩周低于5,可認為本次疫情終止。

  附件:1. 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

  2. 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調查方案

  附件1

  基孔肯雅熱實驗室檢測方案

  一、標本的采集

  (一)患者標本的采集。

  急性期血清:發病1周內,無菌靜脈采集非抗凝血5ml。

  恢復期血清:發病后2至 3周或以上,無菌靜脈采集非抗凝血5ml。

  (二)伊蚊標本的采集。

  在本病暴發或流行期間,采集疫點的伊蚊成蚊和幼蟲,用于病原學檢測。

  二、標本的保存與運輸

  血液標本采集后,在4℃條件下盡快運送至實驗室進行血清分離并保存。

  血清標本可置于-20℃冰箱短期保存,長期保存須置-70℃以下。

  標本運輸按照衛生部《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規定執行。

  三、檢測方法

  常用檢測方法主要有3種:血清學檢測、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一般情況下,病毒分離與核酸檢測宜采用發病后1周內的血清; IgM抗體檢測宜采用發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體的檢測宜采用發病1周后的血清。

  (一)血清學檢測方法。

  1.特異性IgM檢測。

  采用的方法有:捕獲ELISA法(MacELISA)、間接ELISA法、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等。

  2.特異性IgG檢測。

  采用的方法有:間接ELISA法、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等。

  3.意義

  (1)IgM陽性結果,表明患者新近CHI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熱早期診斷。

  (2)IgG陽性結果,表明曾受到CHIKV感染;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則可確診。

  (二)病原學檢測方法。

  1.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

  一般發病后7日內在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凍存伊蚊標本也可進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等核酸擴增的方法檢測。

  2. 病毒分離鑒定。

  常用Vero、C6/36等敏感細胞系開展病毒分離,分離物可以免疫熒光法或核酸檢測進行鑒定。

  3.意義。

  患者血清中分離到基孔肯雅熱病毒和/或檢測到病毒核酸后,可確診基孔肯雅熱病毒感染。

  附件2

  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調查方案

  為指導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做好基孔肯雅熱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調查目的

  (一)追溯可能的傳染源和感染地點,掌握病例在病毒血癥期的活動情況;

  (二)掌握疫情三間分布,確定波及的范圍;

  (三)了解周圍環境的媒介伊蚊密度,評估傳播風險。

  二、調查對象、內容和方法

  (一)個案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況、發病前旅行史和暴露史、就診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和轉歸情況、居住地及發病后逗留地點、共同暴露者情況等,詳見“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附表1)。

  1. 臨床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病歷及化驗記錄、詢問醫生及病人、病人家屬等方法,詳細了解病例的就診經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等情況。核實與基孔肯雅熱臨床表現是否相符。

  2. 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調查病例發病前12天至發病后7天內的活動情況。確定感染地點,判斷該病例為輸入性還是本地感染,明確疫情可能擴散的范圍。

  (二)病例搜索。

  1.輸入性病例:應詳細追查旅行史,在與其共同出境的人員中搜索可疑病例。若病例病毒血癥期在境內活動,應在其生活、工作區域搜索可疑病例。所有可疑病例均需采血送實驗室檢測。

  2.本地感染:在核心區開展入戶調查,搜索病例;通過查找當地醫療機構處方、門診日志等方式,調查近期發熱病例情況。

  (三)環境因素調查。

  詳細收集疫點及預警區的自然生態、人口與居住條件、流動人口特點、環境與衛生設施、地形地貌、氣溫、降雨量等與疾病發生和傳播相關的信息,分析當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傳播的影響。

  (四)蚊媒調查與評估。

  發生疫情時,在核心區和預警區開展蚊媒密度調查。調查100戶居民,檢查室內外所有積水容器及蚊幼蟲孳生情況,計算布雷圖指數、容器指數;核心區每3天一次,預警區每周一次,以評估疫情傳播風險和媒介控制效果。

  三、資料的分析和報告

  (一)在疫情調查處理進程中或結束后,應及時對流行病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評估傳播風險,撰寫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蚊媒控制措施的建議。

  (二)疫情結束后,應將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匯總分析結果及調查報告及時進行整理歸檔,并錄入數據庫。

  (三)及時上報結案報告,內容包括:疫情概況、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特征、暴發原因、流行趨勢分析、病例分類及病原學檢測結果、控制措施和效果評估及防控建議等。在疫情終止后7天內完成結案報告。

如果您有關于“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孔肯雅熱預防”的問題,點擊這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免费| 12至16末成年毛片高清| 日本高清黄色片|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视频| 日本三级片网站|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杨幂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精品| 特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卡无卡视频| 一个人的突击队3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19禁啪啪无遮挡大尺度|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噜噜噜噜噜在线观看视频| 蝌蚪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无翼乌工口肉肉无遮挡无码18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麻豆md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欧美va| 奶大灬舒服灬太大了一进一出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无需安装 | 亚洲国产欧美91| 欧美精品videosbestsexhd4k|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韩国一大片a毛片女同| 国产大片b站免费观看推荐|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久久久久999|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亚洲一区欧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