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致病機制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幽門螺桿菌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種專性微需氧革蘭陰性菌。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首先從人胃黏膜中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并證明其與胃十二指腸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相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致病機制:
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機體難以自身清除之,往往造成終身感染。幽門螺桿菌通過其獨特的螺旋形帶鞭毛的形態結構,以及產生的適應性酶和蛋白.可以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環境定植和生存。定植后的幽門螺桿菌可產生多種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破壞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它的存在還使機體產生炎癥和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黏膜屏障,最終導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相當普遍,但感染后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一大多數感染者終生均無癥狀,僅部分表現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極少數發展為胃癌或MALT淋巴瘤。
目前認為引起這種臨床表現的巨大差異的原因包括:
①宿主因素如年齡、遺傳背景、炎癥和免疫反應的個體差異等。
?、诃h境因素如亞硝胺、高胃酸分泌、高鹽飲食、吸煙和非甾體抗炎藥等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協同作用。
③幽門螺桿菌本身的因素,包括不同菌株的毒力、感染的不同階段對感染者出現何種臨床表現均有影響。
查看更多關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致病機制的相關常識>>
- 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方法 |
- 幽門螺桿菌感染病因 |
- 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 |
- 幽門螺桿菌感染專家 |
- 幽門螺桿菌感染醫院
- 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指南 |
- 幽門螺桿菌感染癥狀 |
- 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 |
- 視頻 |
- 幽門螺桿菌感染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