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共濟失調的中醫病因
時間:2015-02-06來源:求醫網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系遺傳性疾病,在中醫理論中顯非外感之邪所侵,多為先天之本腎虛之故,且其臨床以共濟運動障礙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腎三臟。
1、腎虛骨搖: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腎氣虛衰,或因先天稟賦不足,骨痿而致崎形,腎督陽虛,支撐無力,以致站立時身體前傾或作左右搖晃,而成骨搖之癥。且腎生髓通腦,腎虛則腦髓失充,筋骨失榮,腦散動覺之氣,無氣則肢動失常,甚則痿躄不用 。
2、陰虛風劫:腎虛為本病之本源,腎精虧乏,則肝陰不足;肝腎陰虛,則筋膜干澀,筋攣而致運動失靈,呈現共濟失調之癥。陰血不足,虛風內動,其振搖抖動,尤以動作之始末為劇,書寫之動作也失之協調,均系肝風之候,且肝失所榮,而可兼有目琉色盲,月經不調等。
3、脾虛肉痿:腎虛則脾陽失健,脾虛則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體動作力緩,肌張力減低為其主要表現。故初病之時,以肌肉無力、步態蹣跚為主,并努力使用雙上肢協助以維持身體之平穩,以解搖擺不定之勢,是為特異之行態。后期脾虛,發為肉痿,且與骨枯而髓減之骨痿并存,遂成痿蹙之癥。
查看更多關于遺傳性共濟失調的中醫病因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