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鎖關節脫位(暫無)
肩鎖關節脫位的X線攝影與診斷
肩鎖關節脫位較少見,偶見骨折并脫位,特別是半脫位,常易漏診,貽誤治療。現將17例資料完整的肩鎖關節脫位進行分析并探討X線攝影與診斷要求,同時采用倒序式收集63例正常肩關節X線正位片,測量肩鎖關節間隙寬度作對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7例脫位病例中男14例,女3例,年齡26~42歲。右側11例,左側6例。半脫位5例,全脫位12例(其中骨折并脫位各1例),臨床上均有疼痛和功能障礙以及局部壓痛。
對照組63例中男44例,女19例,年齡17~62歲,非外傷性肩部疼痛攝片47例,因其他部位外傷同時攝肩關節片16例(肩部活動功能正常,局部無壓痛),右側37例,左側26例,前后位片51例(其中立位23例,臥位28例),后前位片12例,均為立位片。
2 結果
17例脫位病例中,5例半脫位有4例首次攝片體位為前后位,肩鎖關節間隙寬度0.6~0.7cm,3例診斷正確,漏診1例,1例鎖骨外端骨折并脫位首次攝取后前位片未顯示肩鎖關節脫位征象,當再次復查時攝前后臥位片,清楚顯示骨折并脫位征象。12例全脫位病例中有9例首次攝取前后位片,清楚顯示脫位征象,3例攝取后前位片,未顯示脫位征象而漏診,再次復查時攝前后臥位片方明確診斷。
對照組63例中,后前立位片12例,肩鎖關節間隙寬度0.2~0.3cm9例,有3例因肩部過度向前旋轉肩鎖關節未顯示而無法測量。前后立位片23例,肩鎖關節間隙0.2~0.4cm21例,達0.5cm2例。前后臥位片28例中肩鎖關節間隙0.2~0.4cm25例,0.5cm3例。
3 討論
3.1 肩鎖關節的解剖及損傷機制 肩鎖關節是一個微動關節,由鎖骨外端和肩峰的關節面構成,由肩鎖韌帶所連接,并由喙韌帶加強。肩鎖關節脫位多系直接暴力自上而下沖擊肩峰或間接暴力過度向下牽引肩關節均能引起脫位。當肩鎖韌帶被撕裂時僅引起半脫位,若肩鎖韌帶和喙韌帶均被撕裂時則引起全脫位。
3.2 X線攝影與診斷要點 肩鎖關節的X線攝影方法可采用后前立位、前后立位和前后臥位片,以前后位片肩鎖關節顯示最清楚(立、臥位均可),中心線對準肩胛盂上方垂直射入。
本文5例初診漏診病例中,只1例為不掌握正常X線解剖所致,其余4例均為后前立位片,其原因為后前立位攝片時,患側肩部往往向前緊靠暗盒而有不同程度的旋轉,以致肩鎖關節顯示不清而漏診。
正確診斷首先要掌握肩鎖關節的正常X線解剖,成年人肩鎖關節間隙寬度在0.5cm以內,本文結果與文獻記載一致[1]。肩鎖關節全脫位,可見鎖骨外端明顯向上翹起,肩峰端下移,關節間隙增大,診斷不難。半脫位時鎖骨外端向上移位不明顯,僅表現為肩鎖關節間隙增寬>0.5cm。對可疑病診斷困難時,讓患者雙手各提重物2~3kg,攝取雙側肩鎖關節前后立位片進行對照,即可發現患側鎖骨外端較健側突起,肩鎖關節間隙增寬,肩峰相對下移。
早期正確診斷是指導臨床有效治療和決定預后的關鍵,否則漏診貽誤治療將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 肩鎖關節脫位治療方法 |
- 肩鎖關節脫位病因 |
- 肩鎖關節脫位飲食 |
- 肩鎖關節脫位專家 |
- 肩鎖關節脫位醫院
- 肩鎖關節脫位治療指南 |
- 肩鎖關節脫位癥狀 |
- 肩鎖關節脫位檢查 |
- 視頻 |
- 肩鎖關節脫位咨詢
- 友情鏈接:
- 肩鎖關節脫位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