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的病因是什么
時間:2014-10-20來源:求醫網
由頸動脈狹窄而引起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圍術期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源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栓子而引起的,尤其潰瘍斑塊會明顯地增加圍術期卒中發生率。另一方面是頸動脈狹窄引起遠側灌注壓力不足,在體外循環的非搏動血流狀態下和全身動脈灌注壓較低時尤其明顯,導致腦組織灌注不良。
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 的發作。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endarterectomy,CE)。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于1954 年開始實施,最初的一些嘗試顯示效果不佳,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其并發癥越來越少,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每年約有10萬人接受CE手術。
一、疾病因素:
1、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像小米粥樣的脂類,使動脈彈性減低、管腔變窄的病變。多發生于大、中動脈,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頭部的腦動脈等這些要塞通道。
2、大動脈炎: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動脈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其中以頭臂血管、腎動脈、胸腹主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為好發部位,常呈多發性,因病變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各異。可引起不同部位動脈狹窄、閉塞,少數可導致動脈瘤。
二、外傷因素:
身體或物體由于受到外界物體的打擊、碰撞或化學物質的侵蝕等造成的外部損傷。
三、放射性損傷:
因高能電離輻射、鐳及各種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組織損傷而引起。
四、發病機制:
較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溫馨提示:頸動脈斑塊通過兩種途徑引發腦缺血,一種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種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而導致的腦栓塞,這兩者的機制哪個更占優勢,目前專家的觀點尚未統一,但是多半數人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征均和腦缺血癥狀之間的關系緊密,它們二者共同作用才誘發神經癥狀,而狹窄度與癥狀間的關系更加密切。
查看更多關于頸動脈狹窄的病因是什么的相關常識>>